2020年12月25日下午,竺可桢学院“竺涯共语”开放日第二期在紫金港校区东6-112如期举行。竺可桢学院导师,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金建平教授与周琦教授受邀参加,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赵俊杰老师、学院综合办公室林威老师出席活动现场,与来自18级至20级的20位竺院学生进行交流。本次活动还特别邀请了15级细胞生物学直博生李静学长、18级内科学直博生林梦佳学姐给同学们进行科研路上的经验分享。
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赵俊杰老师主持本次活动,赵老师首先为同学们带来了新年的节日祝福,并介绍了“导师来了”开放日活动初衷:旨在为同学们提供与导师、优秀学长学姐交流的机会,能够接触前沿领域,拓展思路与眼界,并为日后选择导师、开启科研之路提供更多帮助。“所有的问题都是好问题,所有人都是从不懂到懂的循序渐进的过程”,赵老师鼓励同学们在活动中积极提问,勇敢迈出科研第一步。
接下来,赵老师请在场同学进行自我介绍,增进师生了解。通过活动前期报名,此次在场主要有混合班、巴德年班、神农班、生物科学(求是科学班)、基础医学(强基计划)的学生,专业横跨生物科学、医学、数学、化学、机械、计算机、心理学等,部分18级学生已经进入实验室开展科研活动。同学们都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期待,或希望听取一些选择导师与科研方面的经验,或想要对医学方面更多地了解,或得到有关学科交叉的建议。
在同学们充满期待的目光中,活动进入嘉宾介绍与分享环节,两位主讲导师介绍科研经历和在研项目,导师团队的两位学长学姐分享导学关系与个人科研心得。
金建平教授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长聘教授、资深研究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蛋白质修饰与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皮尤生物医学学者奖获得者。金教授长期研究泛素化信号通路相关内容,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理论概念。此次金教授以“泛素化蛋白质降解和疾病靶向治疗”为分享主题,向同学们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泛素化相关研究。泛素是一个小信号蛋白,能连接到其他蛋白质底物, 从而改变蛋白质底物的命运与功能。泛素化是由泛素激活酶 (E1), 泛素耦联酶 (E2),及泛素连接酶 (E3) 按顺序地催化而成,泛素化的一个主要结果是通过26S蛋白酶体来降解蛋白质底物,这是真核细胞内特异性降解蛋白质的主要途径。许多和泛素化有关的基因在人类疾病中存在遗传变异,大量的证据表明,泛素信号的异常调控和人类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金教授从事该领域研究已有20余年,实验室项目为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结合,尤其在疫情背景下,泛素化相关研究的外延与当今制药热点不断交叉,具有广泛价值。
在金教授分享过程中,同学们反应热烈,主动提问了与泛素化相关的内容,并咨询老师对本科生实验室轮转的看法。金教授以亲和的语调与同学们沟通交流,耐心详细地回答了这些疑问,并以自己的实验室为例,表示欢迎对泛素化领域感兴趣的同学主动前往实验室进行参观与交流。金教授认为,本科生进实验室更需要注重“experience”的积累,希望同学们本科阶段能结合竺院导师制,积极参与实验室活动,落实过程参与,打好科研基础,形成基本的科研思路,强化逻辑推理能力,在稳扎稳打中厚积薄发。
周琦教授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在国际期刊上发表文章逾四十篇,工作受到Nature Review Genetics, F1000等第三方媒体的报道。周教授以“动物性别决定机制的演化”为主题与同学们进行分享,其分享既来源于生活中的思考,又自然地与其研究内容产生关联。他从脱口秀节目《奇葩说》引入分享主题,提出启发性问题,调动同学们的兴趣;又旁征博引众多科学巨人的名言,进行了深入浅出的独到解释;在后续讲解中甚至提到宋徽宗时期的趣事来关联阐述动物左右脑半球的不同功能,举例丰富、融贯古今、引人入胜,以轻松有趣的方式介绍了动物的性别决定以及新生物学表型的产生,同时也对性染色体与性别决定机制进行了启发性的解释,极大地拓宽了同学们的知识面与眼界。针对科研方法与态度,以及学科交叉方面的问题,周教授同样和同学们分享了他的建议与观点:其一,科研具有多样性与相对独立性。面对多样化的科研热点,周教授提醒同学们要克服功利主义价值倾向,科研方向的选择应以兴趣与科研价值为导向,而非一味追热点而忘初衷;其二,做科研要做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周教授建议同学们在广泛涉猎文献的基础上挖掘兴趣所在,并形成计划,以免陷入迷茫与自我怀疑;其三,选择导师是科研入门的重要内容,导师的确定与申请要在充分了解情况后进行。周教授就如何了解与确定导师给出方法建议,例如结合相关领域研究趋势来搜索意向导师近年文章,了解其研究方向、亲自去找导师或学长学姐交流等,金教授也不时补充发表自己的看法,指出要正确处理科研过程中心理上的变化乃至落差,不断重新自我评估,以帮助确认下一步的选择。
活动进行到后半程,到了学长学姐分享环节。李静学长、林梦佳学姐都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谈到了很多与学生心路历程密切贴合的问题,如科研兴趣的确认、研究方向稳定性、如何与导师和师门同学相处、学科交叉的应用、科研心态的调整与磨炼、时间管理与安排等问题。本研共话科研,讨论气氛热烈,在场的18级巴德年班同学已进行导师选择并进入实验室进行学习研究,也分享了自己见解与感受。两位导师也在这个过程中补充解答了两个常见的问题,即科研领域选择的依据和其中思考,提到了设计实验时的严谨程度、研究过程中的自我纠错能力、及时止损意识等,以及再次特别点出目前本科学生普遍缺乏提问勇气的现状,鼓励大家敢于争辩、敢于表达、练习表达,同时又要避免为了批判而批判的思维误区。
最后,赵俊杰老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回顾活动中教授们提出的“满满干货”和“金玉良言”,并提醒同学们要逐步开始了解导师制、进行导师选择,同样也再次强调同学们不要害怕犯错,多去尝试,才能发现更多、知道更多、抓住更多。
未来,“导师来了”开放日仍会继续展开,欢迎大家持续关注“竺涯共语”系列活动,希望大家都可以从中获得所需的内容,开拓眼界,走上更广的平台!
文 | 鲁杨 林威
图 | 黄芷茗
往期“导师来了”开放日活动回顾:
第一期活动(吴维敏老师+陶凯老师):http://ckc.zju.edu.cn/2020/1229/c34916a2239978/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