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陈羽田,机器人工程2002班班长,曾任竺可桢学院全媒体中心新媒体工作室副部长、控制学院学生团建工作中心主任团兼部长、学长组负责人,获得校级优秀团干、校级优秀学长组等称号。当选竺可桢学院学生代表参加浙江大学团代会,并担任浙江大学第三十五届学生委员会委员。参加竺可桢学院深度科研训练计划,其项目被评选为优秀项目,并获得深度科研训练奖学金;以第一作者身份撰写的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论文在投。获得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比赛特等奖提名奖(F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省一等奖,浙江省工程训练与创新大赛一等奖。2023年获评竺可桢学院首届“十佳荣誉学子”称号。
夯实基础,规划时间
曾经,陈羽田也对数学相关的几门荣誉课程心怀畏惧,但现在,她已经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她认为,“大学的数理基础课程考核多以理解为主,要学好这些基础的数学课,其实不需要很高的天赋,学得扎实是最重要的。”因此,紧跟授课老师的进度、将课堂内容和课后习题吃透才是获得一个好成绩的关键。数学分析课对很多同学来说都是一门需要耗费大量精力的课程,连授课的陈锦辉老师都坦言“想必大家能按时写完作业都难,更别提预习或者复习”。但实际上,陈羽田始终坚持着每门课的预习、复习,不曾懈怠,并且利用各类网站搜集学习资源、经验分享等资讯。
当繁重的学业任务遇上每天有限的总时间,做好不同时间尺度上的规划便显得尤为重要。陈羽田会给每星期、每天甚至每个小时段都分配合理的事务,“总体分配原则上还是要根据对自身效率的了解,以学业为主,休闲娱乐为辅,保证自己能够劳逸结合,在快乐的活动中释放压力。”她认为在本科阶段课程学习相对更为重要,应当以此为重心,尽量做到当日事当日毕,并每周保持一定量的预习复习,在课程的基础上再尝试科研入门。
探索科研,找寻热爱
谈及科研经历,陈羽田自谦“还在摸爬滚打中”。第一次接触科研是大一的春夏学期,受同学邀请一起参加了竺可桢学院的深度科研训练计划。她形容当时的感觉就像“小孩子学走路,摔倒后又努力地爬起来”。从不知道论文该如何检索的科研小白,到理解越来越多的专业词汇和知识点,选题到结题的完整体验让她收获颇丰。后来的几次科研探索的经历,产出过成果,也遭遇过瓶颈。陈羽田感叹“科研本身就是探索未知,不可能一帆风顺。参与科研,做不出成果是常态,实力和运气兼具的人才能做出成果。因此在科研道路上挣扎过,最终却没有可以被量化的科研成果是很正常的,不用因此灰心。竹篮打水虽说是一场空,但篮子却也因此越发干净。在科研道路上的做的每一次尝试都在为日后的学术发展积累经验。”
对科研的热爱总能成为支撑每一个科研人跌倒后再次站起的不竭力量,而如何找到这份热爱,陈羽田建议同学们在全方位了解本专业的各种方向和应用后,再一步步地去明确自己科研兴趣所在。她依据“在做什么样的任务”来判断自己感兴趣的程度,并且参考网站上的科普视频来帮助自己拓展眼界。同时她也在学校官网上浏览和搜集本校老师的科研方向,并在整理中进行匹配,发现自己相对更感兴趣的方向就进一步尝试、探索。
释放压力,收获快乐
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压力,面对压力,陈羽田分享了她的看法:在大学期间,可以尝试去探索自我,由此去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能够缓解压力的好方式。有时,追寻内心宁静是自我调节的方法,比如阅读一本书,戴上耳机聆听音乐,抑或适当地游戏、追剧,感受独享时光的丰盈;有时,参与社交活动也是不错的忘却烦恼的方式,多多与同学、朋友一起,共同出游、聚会或是每周一次的例会游戏……多多体验、尽情探索,才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缓解压力的办法。
与此同时,她鼓励同学们适当加入社团和组织中,收获友谊、分享快乐。她最难忘的回忆之一就是在竺可桢学院全媒体中心工作的经历。全媒体中心温馨的部门氛围给予了刚入大学的她很强的归属感,她至今仍记得和部门的朋友们一起跨年、一起自习、一起从东区骑回西区的时光。三年前的十二月,她曾作为新媒体工作室的一员采访当时的竺奖获得者,如今命运的齿轮转动,她已成为分享经验的人,身份的转换令她感慨颇多。学长组的经历同样让她难以忘怀,“每个学期都给我们开班会介绍下学期的课程以及分享课程资料,因此希望自己也能做一个合格的学长组成员,能把这份担当传承下去。”
无论学习还是科研,前进的道路总是伴随着坎坷荆棘,疼痛与成长并行。失望或是惊喜,成功或是挫折,征途漫漫,陈羽田将继续带着经验、勇气和幸运,探索出自己的一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