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总结梳理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持续发挥“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打造基础研究后备人才培养平台,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与浙江省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于2023年4月9日举行了浙江省“英才计划”十周年座谈会。座谈会由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路欣主持,各学科导师代表、竺可桢学院教学办老师、浙江省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代表以及“英才计划”往届学员代表共同参加。
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路欣指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事业的重要使命,“英才计划”更是基础教育阶段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积极探索。浙江大学作为浙江省“英才计划”唯一实施高校,十年间始终走在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前列,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竺可桢学院路欣副院长致辞 “英才计划”十周年座谈会现场
筑梦十年不忘初心 打造人才培育样板
浙江省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青少年部负责人郭叶铭代表浙江省管理办公室在座谈会上介绍了“英才计划”十周年整体情况。郭老师表示,浙江省管理办公室高度重视“英才计划”在浙江省的组织实施,并积累了丰富的亮点做法。自开展以来,“英才计划”为学员们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和平台,包括日常实验室学习、导师组会、前沿报告等;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如学科论坛和冬夏令营;以及高水平的国际交流活动,如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以色列世界科学家大会等。
十年来,浙江省“英才计划”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成为了国家级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的金名片,取得了卓越的培养成效。从2013年到2020年,累计培养学生241名,其中74%的学生进入“985”高校和“211”高校,49%的学生进入C9高校,10%左右的学生进入“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13%的学生进入世界知名高校(其中3%的学生进入世界排名前20的顶尖高校)。
省管理办公室郭叶铭介绍“英才计划”十周年整体情况
立德树人创新培养 铸魂育人不负使命
在座谈会上,浙江省“英才计划”五位学科导师代表——贾厚玉、杨万喜、陈为、袁辉球、何巧红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学科的培养特色,并分享了培养经验。数学学科积极引导学员们打破题海战术壁垒,强调理性思维培养;生物学科着重激发学员们对生物学科的研究兴趣,带领学员融入实验室团队;计算机学科注重开放式的互动,以导师为首的培养团队对学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化学学科采取导师组联合培养模式,加强学科内交流与思维碰撞;而物理学科则着重引导学员接触领域前沿并深入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
“英才计划”的导师们结合各自学科领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科研成果,在“英才计划”中积极为学员提供指导与帮助。他们不仅关注学员们的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更注重启发学员们的兴趣与思维,引导学员们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他们也为“英才计划”带来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
数学学科导师贾厚玉老师介绍学科培养情况 物理学科导师袁辉球老师介绍学科培养情况
化学学科导师何巧红老师介绍学科培养情况 生物学科导师杨万喜老师介绍学科培养情况
计算机学科导师陈为老师介绍学科培养情况
感恩成长之路 启航卓越发展
“英才计划”往届学员代表徐天乐、陈逸晗、汪迪晗、张皓祥、张笑瑞同学也逐一分享了他们的心得和感悟。其中,陈逸晗同学师从浙江大学化学系何巧红老师,目前就读于竺可桢学院混合班。她表示,“英才计划”为她带来了丰富的科研训练体验,并给予她与诺贝尔奖得主进行交流的机会,获益良多。张笑瑞同学是山东省“英才计划”学员,学习艺术史论的她被科学的魅力所吸引,“英才计划”于她而言是机会,更是可贵的经历。这段培养经历促使她在大一学年便积极申报SRTP,选择计算机视觉领域,在科研中小有成就。
往届“英才计划”学生代表分享参与心得
学员们真切诚恳的感悟分享中,无一不体现着对“英才计划”及导师们的感激。“英才计划”为学员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接触科研前沿领域的机会,从实处出发,从兴趣培养出发,发挥着强大的力量。
“英才计划”十周年座谈会大合影
最后,浙江省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副主任赵国治强调,浙江省管理办公室将会积极吸纳学员代表的建议,继续做好“英才计划”各项工作,逐步扩大“英才计划”的覆盖面,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回望“英才计划”第一个十年,浙江大学已经探索出了英才培养的创新之路。学校将继续发挥高校和导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为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厚植沃土,助力“英才计划”下一个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