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混合学习研讨班Ⅱ】中国天眼FAST追梦者的长征——记专业前沿论坛系列讲座第一讲

发布者:李琳发布时间:2023-03-02浏览次数:170

20232月28,竺可桢学院《混合学习研讨班II》专业前沿系列讲座一在紫金港校区东2-102教室顺利举行。讲座过程中,彭勃研究员用幽默风趣的口吻将其三十年参与FAST项目的经历娓娓道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同时受益良多。讲座由竺可桢学院副院长余倩教授主持。

起源与概念形成

人无百年寿,常怀千岁忧。彭勃研究员以五代领导人情怀为引,带领同学们走进天文学者的责任与担当。“世界上不光有霍金,从此还会有胸怀宇宙的中国天文学家。”提起习总书记勉励天文学者的话语,彭勃研究员脸上不自觉地洋溢起笑容。在简单介绍了射电望远镜后,彭博研究员谈起了FAST的起源:从大射电望远镜与王绶琯院士的联系,到王绶琯院士与南仁东先生的薪火传承。一连串故事里,不仅有中国天文学家们的理想光辉与不懈追求,还有他们的家国情怀和代代传承。

混合研讨班第一讲现场

创新需群英攻坚

随后,彭勃研究员带领同学们将目光投向了FAST的创新建设上。在FAST之前,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是美国三百米口径射电望远镜。而FAST则做到了学习、改进、取代与超越:它与美国三百米口径的望远镜共同选择了利用地势地貌。但在此之上,通过馈源指向跟踪模型的提出与不断改造,通过多团队多次的模拟实验:索驱动馈源舱-并联机器人与主动反射面技术终于臻于成熟。也就是它们,将FAST现有的口径与活动范围从可能变为现实。

建设凭团队力量

天眼的建设,团队功不可没。尽管彭勃研究员并未详细地讲述团队间的密切配合,但从他的言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团结的力量。能有如此举世瞩目的科研成就,我们不难想象各高校团队怎样在交流中精进技术、思考创新,也不难想象天眼建设途中建筑团队与研究员团队是如何的沟通与合作。

彭勃研究员在作报告

打破既定的约束,挑战固有的思维,敢于在地面上创造星空的伟大梦想。这就是中国科学家们的胸怀与气魄。正如彭勃研究员在讲座上说的:“我们这个梦,还是做得有章法。”薪火传承,不灭不息。彭勃研究员带来的讲座,给混合班的同学们展示了天空与地面的情怀与梦想,让同学们了解他们过去那苦乐共存的创新实践,感受他们胸中熊熊燃烧的火把。

同学提问中国天眼FAST相关问题

最后,余倩教授对本次讲座做了总结。无中生有,敢为天下先;风雨兼程,闯出梦中路。这是讲座的结尾,是寄语,亦是祝福。愿同学们在此后的生活里,有章法,有能力,有勇气地去做梦,去做自己的梦想。

 

 

金句

1、中国天眼FAST——追梦者的长征,这个题目我也会永远讲下去,因为它确实代表了我们这些亲历者一个永远的记忆。

2、今天我穿的这套衣服,就是那天全程(穿)的衣服——我们的工装,因为穿再好的衣服,(比不上)拿工装来展示给领袖。

3、天文学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关心的、关注的。

4、生命的种子早已漂浮在宇宙的海洋之中,我们来自星辰。实际上,我们都来自星辰。

5、创新不是凭空的,是有需要的。

6、无中生有,敢为天下先;风雨兼程,闯出梦中路。

 

同学感想

1、今天,我跟随着彭勃教授的脚步,一同回顾了FAST望远镜从设计到建造,到最终成功的全过程。真的很难想象一个几十块钱的简易模型,到最后能成为全人类探索宇宙的窗口。“追求,领先,跨越”,这是FAST精神,也是我们中国科学家们的精神!正是凭借着这种精神,我国的科学家们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非常感谢彭勃教授。这场讲座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也坚定了我在大学中,乃至科研道路上的理想与信念。  ——王沛峰

2、在这次讲座中,彭教授为我们细细道来中国天眼FAST建设过程中发生的点点滴滴。不管是勘探过程中专家教授无不大汗淋漓,还是彭教授来自荷兰的天文学者被云南小咬“欺生”,这些生动的细节在我们眼前详细构建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天眼”,不再是阳春白雪的精密计算和天文数字的经费投入,彭教授讲述的经费短缺、中心板材迟到等各种问题让我们如临其境地体会了天眼建设中的辛劳和艰难,当年“中国即将在十年内造就世界最大单口径射望远镜”的豪情壮志,在这场科技长征中已经成为现实,而这不是FAST一个项目的长征,而是千千万万中国科技人在追梦路上不断奋力前行,筚路蓝缕的长征。作为当代求学者,应当秉持这种精神,在科学学习中收获更多。  ——何问菡

3、虽然彭勃教授作为FAST这样一个大国重器的创造者之一,给我十足的距离感,但他的话中却透露出一股热血的激情。If you have dreams,have big dreams.我们年轻,所以敢于做不可思议的事情。我想,这就是他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一种科研精神。 ——朱锐涵

 

 

|阳毓昕

|王沛峰

 审核| 张宇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