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6日下午,竺可桢学院“导师来了”开放日第13期活动在紫金港校区东1B—216举行,浙江大学教育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欧阳璠老师,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百人计划研究员方霞老师受邀担任本次主讲导师。2021级教育技术学硕士生徐炜奇、2018级教育学本科生张力尹、2018级人文社科实验班本科生吴冕、2018级应用心理学本科生潘之禾、2018级应用心理学本科生王诗琪作为助讲嘉宾出席。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路欣老师、竺可桢学院综合办公室林威老师主持活动。本次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展开。线下邀请低年级竺院同学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线上活动钉钉群同步直播。
首先,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路欣老师开场致辞,路欣老师表示:“导师来了”开放日活动是竺可桢学院“竺涯共语”协同育人品牌的重要板块,主要依托于竺可桢学院“全过程”追踪全员导师制和“全博导”阵容高水平导师库,聚焦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拔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邀请了高水平导师库中的导师与竺可桢学院的学子开展近距离、多频次的深度交流。志存高远、追求卓越,以“大先生”为引领,期待能助力同学们开启科研之路。
随后在同学们的热烈掌声中,路欣老师向在场师生介绍本次活动的主讲导师与学生助讲嘉宾,并宣布进入嘉宾分享环节。
欧阳璠老师博士毕业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学习技术专业,具有教育学、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理论、信息技术等交叉学科背景。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学习分析及教育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教育、以及在线及混合式学习。
此次分享欧阳璠老师围绕“数据驱动的学习及教育科学研究”的主题,从研究内容是什么、团队做了什么、未来还可以挖掘什么三个方面讲述了自己的科研经历与成果。欧阳老师指出,数据驱动的教学实践以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为依据,支持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与干预教学的过程,倡导理性的教育决策方式。与传统的认知科学不同,学习科学更关注真实情景中的学习,一般采用混合式的数据采集技术,利用多种研究方法为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提供基于数据的反馈。随后,欧阳老师具体分享了“在线讨论中学生认知与社会参与关系研究”“遗传算法学生自动分组研究”“在线可视化学习分析工具应用研究”“教师参与角色对小组在线协作学习的影响”等她的团队正在做的研究实例,让同学们更加具体地了解相关内容。
方霞老师长期致力于情绪和跨文化领域的行为学研究,主要结合使用各类研究手段和统计方法考察以面部表情为媒介的情绪表达和知觉过程,以及该过程如何受到文化调节。
此次分享,方霞老师围绕“表情、情绪与文化”主题,从表达和知觉两个方面切入,分享自己的科研经过和成果。方老师指出:“表情有跨文化一致性,但是目前,更多研究发现面部表情有很多细微的文化上的系统性差异”紧接着,方老师介绍了文化异质性理论和文化同质性理论,并结合了所做过的表情和知觉两方面的实验以及数据,谈到了面部采集的大致编码过程和中国人的面部肌肉重合度大,表情知觉更加复杂的问题。最后方老师提出,需要将心理学的知识与其他学科多进行交叉,只有从多学科的角度才能更好的理解情绪的本质和功能。
随后,进入学生助讲嘉宾分享环节。来自欧阳璠老师团队的徐炜奇同学、张力尹同学、吴冕同学从学长学姐的视角,结合自身经历为同学们分享了他们在科研起步入门、选择与确定导师、科研环节中的心态调试等内容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指出科研在探索伊始无法看到全貌,同学们感到迷茫是正常的。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要用于试错,不管怎么样先将现阶段的科研内容先梳理出来,做好后续慢慢修改完善的准备,相信功不唐捐,付出终有收获。
来自方霞老师团队的潘之禾同学和王诗琪同学结合参与科研实践的经历,分享确定科研方向的心路历程与实用建议。例如:打好专业基础、早些进入实验室积累经验、学习锻炼展示和写作的能力、要具备不懂就问的提问勇气与提出问题推动落地的主动意识等,生动的分享让同学们获益匪浅。
而后林威老师宣布进入师生交流答疑环节,现场气氛热烈:“在研究时如何确定研究样本,减少样本偏差?”“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应用之间是否存在滞后性?做科研时会不会去提前考虑它的应用性还是出于对理论的更高追求?”“老师您对不同的学科交叉,例如不同理工科或理工科和文科之间的交叉,有什么看法?”......面对同学们的提问,老师们结合自身研究经历逐一进行答复,也让同学们逐渐明晰:科研路上要多一分深远的热爱,少一分眼前的功利。那些看似“无用”的学科,可能只是暂时看不到它的意义,我们能把握的是内心的热爱与真挚。当每个人能正视科研特长与爱好的个体差异,深耕自身热爱的领域、深化与他人研究的协同合作,在求同存异中才能推动学科交叉会聚和人类社会更好的发展。
活动的最后,老师们对同学送出了寄语,同学们也纷纷留下感想:
我倾向于选择与学科交叉相关的讲座,理工科向人文尤其。这类讲座能在很大程度上给我启发:我是不是也可以根据自己喜欢、擅长的领域开拓出全新的交叉空间?有时导师们介绍的研究内容我并不甚了解,但从他们的经历中,“探索新方向”的底层动力总是如一地激励着我。我相信研究不是单一的,职业更不是平面的。一个好的方向、好的工作一定是在传统的基础上作出了创新性的变革,才迸发出全新的生命力,才与个人紧密结合、相辅相成。曾经的前辈们如此,相信未来我们也是。
——混合2101 王语祯
这次讲座让我认识到科研或者说学科交叉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时候需要良好的契机和刻苦的坚持,很多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很有可能你缺少了向前尝试的那一步,或许慢慢做,慢慢思考,机会与灵感就会自己到来。
——混合2102 钱晟尧
欧阳璠老师向我们介绍了数据驱动的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方向,并用自己的科研案例做说明,让我这个教育学专业的学生看到了技术赋能教育的力量。其中交叉领域研究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希望之后能在这方面进行探索。
——人社班2001 董欣然
在本次导师来了的活动中,我收获了很多有关科研、学习方面的经验与建议。正如王诗琪学姐所说,科研的意义不止科研,我们不能为了“科研”而科研,更重要的是参与科研的过程,把科研训练中锻炼的能力运用到各个方面,跟从自己内心对所学的好奇与热爱。
——心理学(求是科学班)2101 傅意涵
老师和学长学姐从自己的专业和经历给我展现多样的人生选择。
——地质学(求是科学班)2101 杜珂
本期“导师来了”活动圆满结束,希望同学们能在活动中拓宽科研视野,今后与导师携手,在学科交叉和前沿科技中碰撞出创新火花,开拓属于自己的科研之路!
文|王子凡、林威
图、视频|罗梓元、王语祯、施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