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竺涯共语-导师开放日】智启未来助开拓创新,师生对话探时代潮流 ——记竺涯共语“导师来了”开放日第九期:人工智能专场

发布者:林威发布时间:2021-11-01浏览次数:980

2021年1029日下午,竺可桢学院竺涯共语“导师来了”开放日第九期:人工智能专场在紫金港校区东1B-216举行。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吴鸿智老师和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赵老师受邀担任本期主讲导师。2020级计算机与科学技术专业博士生2014竺院混合班院友康凯彰,2019级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智慧能源班)本科生周杨泽担任助讲嘉宾。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赵俊杰老师主持活动,竺可桢学院综合办公室林威老师协办活动,竺院2021级的同学报名参加。

首先,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赵俊杰老师宣布活动开始,对到场的导师同学表示热烈欢迎,介绍回顾了导师来了开放日设立初衷发展期望。导师来了开放日作为竺可桢学院导师制的配套举措,开展近一年。在前八期活动里,学院先后围绕智能制造、生命科学、动物科学、环境科学、精准医学、软物质力学与机器人、化工与新能源应用、文史哲前沿等主题,邀请导师与其学生团队与同学们交流旨在推动传道解惑,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科研的世界赵老师同时希望同学们能在这样的活动中了解科研、了解前沿、学会探索。在大家热烈的掌声之中,赵俊杰老师宣布活动进入师生分享交流环节。

吴鸿智老师本次的分享主题是可微分视觉信息采集。吴老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他的主要研究兴趣是高密度采集装备与可微分建模,研制了多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密度光源阵列采集装备,发表了ACM TOG期刊论文10余篇,合作出版了计算机图形学译著2部,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个研究项目以及微软亚洲研究院合作项目。担任Chinagraph程序秘书长,中国图像图形学会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委员会秘书长、智能图形专委会委员,以及PG、EGSR、CAD/Graphics等多个国际会议的程序委员会委员。

此次分享,吴鸿智老师向我们展示了如何突破复杂物理表现从真实世界进入数字世界的技术瓶颈,介绍了他们团队在可微分采集建模架构研究中是如何揭示表现建模和编/解码之间的联系,并把采集/重建过程映射到神经网络,实现了从硬件端到软件端的全自动化。首先,他指出了实现这项技术需要解决的三个难点,一是函数的高维度,二是混合外观的分开建模,三是鲁棒性。接下来,他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团队在计算机视觉方面的一系列研究与应用成果,并生动地结合他在生活中汲取的灵感与创意,形象有趣地呈现团队在SIGGRAPH年会中获奖作品,并鼓励同学们要Go after what you like,保持好奇是锻炼科研敏锐性的重要前提。最后,吴老师介绍了他们团队研究过程中的发现:材质重建问题的核心,其实是几何学习问题。

在吴鸿智老师分享后,来自吴老师团队的学生康凯彰学长从他自己的科研经历角度分享关于本科生科研的建议。学长本科阶段接触吴鸿智老师有关图形方面的课程,大四保研进入吴老师实验室确认可微分采集框架作为研究方向曾获陆增镛CAD&CG高科技奖二等奖和2021年度“微软学者”奖学金。关于本科生科研学长首先指出,本科生在实验室能做的包括在导师的指导下阅读文献和复现前沿论文的结果,在学习中提升自己的科研基本功,逐步进入本领域的研究。在导学关系上,他认为导师更像是引路人的角色。然后,他认为,在有前期的积累后,本科生如果有充足的准备和毅力,是完全可以在科研工作中上手研究新课题的。

接下来,赵阳老师向我们介绍能源技术与人工智能进行交叉融合的现状与前景。赵老师就职于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制冷与低温研究所。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AI+能源系统,研究兴趣是通过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和能源领域理论,开发出具备复杂运行条件下自主性预测、规划、推理、诊断、评估和决策能力的智能系统,实现高效节能,旨在智慧城市能源系统的核心理论方面取得关键突破,并综合以上研究积累形成智慧城市能源系统核心软件解决方案。目前与相关业界建立紧密产学研合作,包括华为,格力,盾安和中控等。

在分享赵老师首先指出,能源的产能较为集中,而能源的消费则相对分散,在无限能源到来之前,能源革命的主题依然是节能减排,但显然这个系统的复杂性和产生的海量数据的处理是人力无法解决的,所以这里就要求人工智能的帮助。关于人工智能可应用领域的选择,他认为,在能源领域人类未知问题、理论难题的研究上,人工智能难以参与,但有些能源实际应用领域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来协助解决。在眼下人类进步缓慢,人工智能条件逐渐成熟的背景下,人工智能与能源领域的交叉势在必行。接下来,他分析了当下深度学习和大数据技术对能源系统应用的效果,他觉得,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中遇到了一系列难以解决的瓶颈,因此他认为,当前狭义人工智能是能源+AI的出路。最后,赵老师提到,能源领域迫切需要AI做的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能源领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提供目前稀缺的分析决策乃至自动化能力;2.对于能源领域复杂度高的地方,提供可用、高效、安全、可靠的自动化解决方案,解决实时运行调度难题;3.把过去运算量巨大的问题的计算资源消耗大幅度降低。

在赵阳老师分享后,来自赵阳老师团队的学生周杨泽学长从他自己的科研经历角度分享关于本科生科研的建议学长大一进入能源工程学院赵阳老师课题组进行科研训练,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大数据的能源系统负荷预测与故障诊断目前撰稿多篇学术论文对于科研导学经验分享,他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趁早开始,由简入难;2.积极主动,要定期和导师进行交流,及时反馈任务进度;3.保持科研的连续性,做到一鼓作气;4.避免将时间过分碎片化;5.科研中遇到困难在所难免,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在老师和学长学姐分享完之后,同学们和老师之间进行了积极的提问交流。什么时候适合进入实验室实习?学生有没有适合科研之分?而导师们都一一进行了解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活动最后,赵俊杰老师寄语同学们,道路很长,希望同学们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同时要有自己的志向和抱负,明白自己努力的方向实现自我价值国家与社会作出更力所能及的贡献活动结束后,两位导师也分别留下了对同学们的寄语,同学们也结合活动分享自己的感悟:



导师真的是相当体贴温柔,不仅讲解专业生动联系实际,而且不管问什么问题,也总是会耐心的解答,气氛相当友好。而且,老师学长也对各阶段学生面临的困境相当清楚,能以一个过来人的角度缓解学生心中的焦虑和疑惑。总体而言,这次的“导师来了”相当完美,让我收益匪浅。希望它能越办越好,我自己也希望能多来参加。

——巴德年2101学生  顾佳伟

之前一直觉得本科阶段所学的基础知识和科研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可能对科研有一种敬畏和疏远的感觉,听了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我觉得没有必要割裂两者的关系,有一个远大的目标,慢慢向它靠近就好

——智慧能源2101班学生  刘亦语

青春有梦,学海无涯。科研及时,人生加时。

——智慧能源2101班学生  李博文

从老师和学长身上,我认识到:科研路上,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可以追寻自己的热爱,用坚持与执着,找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智慧能源2101班学生  闻梓棋

听了两位导师对他们研究领域的真诚分享,我对人工智能前沿领域以及学科交叉应用有了更具体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对“自己是否适合科研”“未来应该走怎样的路”等问题重新进行了思考,指引自我进行反思与选择。

——图灵2001班学生  周欣仪

通过吴老师和赵老师的介绍,我对AI+能源以及计算机视觉有了更深的认识与理解,也进一步点燃了我学习人工智能的热情。而两位学长的介绍也让我认识到本科生科研就在我身边,我也愿意持续努力,努力成为AI方面的科研人才

——图灵2102班学生  潘昶皓

吴鸿智老师的巧妙举例和渊博的知识让我对计算机图形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赵阳老师对科研的热爱更是写在他说“我看到能源浪费我就心痛、能源问题是我一辈子要做的事情”时候闪烁着光芒的眼睛里。这次活动让我了解了学术前沿,也激起了我对科研训练的兴趣。

——机器人工程2102班学生 王开炫

今后,导师来了开放日系列活动还会继续开展,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在与老师和学长学姐的交流中接触到全新的知识,在分享中更为深刻地了解科研,窥探未来,不断前行!

 |

 | 苗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