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1日下午,竺可桢学院竺涯共语“导师来了”开放日第七期活动在紫金港校区东1B-209举行。浙江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莫一鸣老师、姚思宇老师受邀担任本期主讲导师。2020级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研究生周娴、2017级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陈杰担任学生助讲嘉宾。竺可桢学院专聘副院长赵俊杰老师主持活动,竺可桢学院综合办公室林威老师、研究生挂职骨干张书研协办活动,竺院19级、20级同学报名参与。
首先,赵俊杰老师宣布活动开始,介绍了到场的嘉宾并欢迎了在场的同学们。此次活动吸引了竺可桢学院混合班、神农班、物理(求是科学班)、化学(求是科学班)、生物科学(求是科学班)、化学(强基计划)等培养班级学生参与,赵老师希望导师来了开放日可以为同学们提供一个和导师深度交流,与前沿领域深度碰撞的机会,同学们可在此找到入门科研的切入点,解决困惑,开拓兴趣,寻找方向。
接下来,进入嘉宾分享的环节。此次参与分享交流的两位青年导师成果累累,年轻有为。莫一鸣老师2014年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被评为优秀毕业生,直博进入MIT化学工程系师从美国两院院士Klavs F.Jensen,并继续博士后深造。主要从事以医药制造与研发为中心的多领域交叉科研,包括电化学医药中间体合成、流动化学、高通量筛选、化学人工智能等。在近五年内在Science,Angew. Chem.,Green Chem.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并参与多个大型科研项目。
莫一鸣老师和其课题组学生陈杰围绕“电能驱动的精细化学品精准智造”的主题进行了交流。莫老师介绍了自己的学业经历,从身兼多职,“折腾”很多事情的本科,到围绕制药展开的博士学术生涯,再到产学研融合,在连续化制药技术咨询公司的创业尝试,莫老师对自身的科研经历与在研项目娓娓道来,引申介绍了“碳中和”下的化学品产业链、数据驱动的化学研究新范式等前沿科研领域的研究内容。其中基于自动化与智能化的分子智造的内容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同学们“两眼放光”且纷纷询问目前项目可以实现的效果。莫老师指出,人工智能算法的引入是化工领域的重要趋势,科学家应该花更多时间去合成而不是用来筛选,利用自动化与智能化可突破化学实验中筛选效率低的瓶颈,可解放双手,实现高效,让大脑去研究更有意义的事情。
之后莫老师课题组的本科生陈杰介绍了自己的科研经历,结合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和本科毕业设计的研究内容分享心得体会,结合自我学习,自我驱动的内容给学弟学妹们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姚思宇老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曾获2019年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青年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主要从事多相催化剂的设计,结构表征与反应机理的研究,迄今在Science等重要期刊中发表论文83篇,其中Au/α-MoC催化超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研究工作突破了传统低温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低温火花极限,获“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姚老师以“点亮氢能的明天——粗氢提纯与应用的催化探索“为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姚老师从实际应用和催化剂的基本原理入手,阐述了Au/α-MoC催化超低温水煤气变换反应的科研工作,并介绍了Au/α-MoC催化剂的性能及其优势,希望同学们可以结合我国氢能经济的发展特点和研究环境的予以创新,开拓进取。同学们结合姚老师的分享进行提问:催化剂的具体设计过程和思路是什么?提纯工业中不同方法有什么区别?国内外化学领域深造的环境差异?老师您是如何走上这样的科研道路的?......同学们的提问从科学研究关联到生涯规划涉,姚老师耐心地予以解答。对于自己的科研经历,他幽默地形容为“包办婚姻”,自己是先跟从导师进行了这样的项目的研究,先走入“婚姻”,后“逐渐相爱”,在研究中这个方向也慢慢变成了自己的兴趣。同学们在欢笑中也领悟了科研道路总是需要先尝试后热爱的道理。
姚老师课题组的博士生周娴介绍了自己正在从事的“光催化乙腈C-C偶联一步法制丁二腈”,并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道路中的经历,周学姐告诉学习学妹们应当提前有清晰的计划,提前对自己要去完成的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此外,周学姐也介绍了文献阅读的技巧和各种科研需要用到的工具使用的方法。在同学们关注的导学关系上,周学姐幽默地概括了导学间的“主要矛盾”——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快速进展的期盼与研究生科研缓慢进展的实际状况之间的落差矛盾,她结合研究生学习中的状态介绍了与导师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为学弟学妹们鼓劲加油。
活动期间,同学们和导师、学长学姐之间的讨论十分热烈,气氛融洽。活动结束后,两位导师和同学们也留下寄语与感想:
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到的不仅是老师们的科研成果与进展,更是他们的学习经历和心路历程,我认为后者是更有意义和价值的。
——混合班20级学生 李正捷
在这次活动中,我接触到了同我现在学习和志向研究领域不一样的科研内容,老师对自己学习和科研历程的介绍令我感触良多。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还是莫老师讲的人工智能在化工领域的前景,这个前景同生物科学上的前景十分相似——人工智能将会在未来的研究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老师们的讲座更坚定了我作为一个生物系的学生去提升自己计算机领域的知识,对此十分感谢。也祝愿导师来了活动可以越办越好。
——生物科学(求是科学班)20级学生 黄邦杰
听到不同老师以及学长学姐们的科研经历,收获很大。最大的感受是现阶段我们可以有很多的尝试空间,去积累经验,找到自己的兴趣。
——化学(求是科学班)19级学生 刘文燕
很想了解这一方面的工作但不知道怎么了解,“导师来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邀请的导师很厉害,除了专业相关也收获了不少其他方面的东西,实验室学长学姐的分享干货满满;自己对于科学研究领域方面的认识更深了。
——化学(求是科学班)19级学生 俞京含
“导师来了”开放日这种同学和导师一起小范围的面对面交谈活动,相比大型讲座,我们可以更细致具体地了解到我们想了解的东西,是一个很好的了解科研,了解未来人生道路的机会。
——神农班20级学生 李健翔
这一次的活动,导师和同学们围绕新能源与化工领域进行深入且亲切的交流,正如同催化剂一般,加速彼此的化学反应。期待同学们能在“导师来了”开放日活动中感悟师长的初心,在思维的碰撞中产生出炽热的科研火花!
文 | 王子文
图 | 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