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混合学习研讨班】析人脑研讨迎终章,跨学科思考无止境——记高在峰教授专题讲座

发布者:吴震宇发布时间:2021-06-15浏览次数:578

202168日星期二晚,适逢高考浓厚的学习氛围,竺可桢学院《混合学习研讨班Ⅱ》最后一次交叉学科讲座在东二-102教师如约而至。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教授、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青年学者高在峰教授就“人脑动作加工:从科学到科技”主题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忆往昔,主题为“脑机融合”的第一次混合学习研讨讲座与此次讲座的主题遥相呼应,切入点却各有不同,一讲是从计算机领域出发,另一讲则是从脑科学角度讲授。培养学生不同的思考角度也正是这门课的初衷——复杂的知识点会被淡忘,但跨学科思考的意识可以长存。

讲座伊始,高在峰教授以自己的经历来谈及学科交叉的重要意义,随后介绍了心理学中两大分支,即认知心理学与工程心理学,明晰区别并指出标题中的科学对应于认知心理学,而科技对应于工程心理学,以此引入主题。

HN3A8657


随后,高在峰教授以海鞘为例阐释不运动无大脑,运动在生命体生活过程中意义非凡的道理,并引出生命运动的概念。在对生命运动的讲解中,高教授介绍了光点实验,围绕此实验与同学们进行亲切的互动,并借此实验依次说明“人脑生来就有加工运动信息的能力”、“识别运动信息是人类社会认知能力的标志”、“人类有特定的加工脑网络”。

接着,高教授抛出如何实时动态加工人类的生物运动信息的问题,随即引入工作记忆的概念进行解答。高教授指出,要对信息进行动态加工与存储,人类需要使用被称为“人脑RAM”的工作记忆。对于工作记忆,高教授提出五个问题,一问生物运动在工作记忆中是否有独立存储空间,二问生物运动工作记忆的空间有多大,三问生物运动工作记忆信息储存在哪里,四问生物运动工作记忆如何随着年龄发展,五问生物运动工作记忆对我们的作用。对此,高教授通过多个实验与翔实的数据依次解释:生物运动在工作记忆中有独立存储空间,生物运动工作记忆的普适性上限为三到四个物体,生物运动工作记忆信息与感知信息所在的脑区相同,生物运动工作记忆能力与社会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并在20岁达到顶峰,工作记忆中存储的生物运动数目与人的情商和智商正相关。在这些实验里,科学的严谨性尽数体现。

在讲座的后半部分中,高教授讲解重心由理论变为实际应用。高教授指出,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原则,相应的心理学研究跟不上,当下的体感交互与所谓自然交互界面事实上并不自然,在姿式设计、系统容错、交互原则、交互界面、信息反馈、生理疲劳等多方面仍有亟待解决的问题。自然交互的道路还很长。为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对人的行为规律有深入理解,根据这些理解提炼出规律,只有对人的大脑和心理有足够深刻的了解,才能发展出适合人的技术。随后,针对当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领域,高教授阐明人与机器人交互的核心问题是机器人能否准确传达意图与人能否准确感知机器人所传达的意图,进一步说明认知心理学的重要意义。

HN3A8662

 

HN3A8667


接下来是激动人心的提问环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踊跃提问与认知心理学相关的问题,高在峰教授也耐心细致地一一解答,令同学们大有收获。在讲座最后,高教授也寄语同学们,鼓励大家前往西园一楼设备繁多的认知心理学空间参观学习。

短短一个半小时的讲座中,高教授讲述了认知心理学的有趣知识,激起了同学们对刻板印象中晦涩的心理学的浓厚兴趣,给予了同学们鼓励与启示;一年的混合学习研讨班中,各位学术界的大师们给同学们带来了来自不同学科的看待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也以其精深的知识鼓励同学们接续奋斗。惟学无际,际于天地,课程行将结束,但跨学科思考应生生不息。

HN3A8676


图文:钱于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