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竺涯共语-导师开放日】铸机器之力探生命之秘,闻良师之言拓科研之路 ——记竺涯共语“导师来了”开放日第六期活动

发布者:林威发布时间:2021-05-18浏览次数:838

2021514日下午,竺可桢学院竺涯共语“导师来了”开放日第六期活动在紫金港校区东1B-109举行。浙江大学航空航天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铁风教授受邀担任本期主讲导师。20级力学专业直博生,16级求是化学班学生薛耀庭、18级混合班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宋知航担任助讲嘉宾,之江实验室智能机器人研究中心的高级研究专员李国瑞作为特别嘉宾出席本次活动。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赵俊杰老师主持活动,浙江大学国家重大设施办,建工学院兼职辅导员王辉老师,竺可桢学院综合办公室林威老师协办活动,竺院17级—20级同学、建工学院本科生土木一支部的同学报名参加。

首先,竺可桢学院副院长赵俊杰老师宣布活动开始,表达了对到场的老师同学们的热烈欢迎。赵俊杰老师表示,“竺涯共语”开放日是为了推动传道解惑,促进师生交流,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科研的世界,希望同学们能在这样的活动中了解科研、了解前沿、学会探索。接着,王辉老师作为建工学院本科生土木一支部书记,简单介绍了支部情况,表达了对此次活动的期待,希望同学们可以在活动中细心聆听、认真思考、自由交流、在学习和科研的领域提升自我。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之中,赵俊杰老师向同学们介绍了本次活动的主讲老师和嘉宾宣布活动进入师生分享交流环节。

李铁风教授于20128月进入浙江大学应用力学研究所工作,加入由杨卫院士领衔的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负责软体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实验室。近年来,李铁风教授团队联合之江实验室,与合作单位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率先提出机电系统软-硬共融的压力适应原理,成功研制了无需耐压外壳的仿生软体智能机器人,首次实现了在万米深海自带能源软体人工肌肉驱控和软体机器人深海自主游动。今年34日,这项研究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刊发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

此次分享,李铁风教授带来了此项研究的相关资料和模型供同学们传阅,以《软物质力学与机器人万米深海初探》为主题,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入对软物质力学与智能机器人的讲解。李教授从“什么是软?”的破题解答中介绍了液体、固体、非牛顿流体、软物质的区别,并着重讲述了软物质的特质和作用。而把软物质在机器人上应用,便是李教授及他的团队所做的具体的工作,这项工作的进展可为深海探索科考、环境监测与资源勘探提供解决方案,为复杂环境与任务下机器人及智能系统设计提供新思路。

从软体爬行机器虫到软体机器鱼;从魔鬼鱼出发,到最初极为粗略的设计草稿、漫长枯燥的计算过程,再到防止局部失稳的弹性体复合层电机,电压幅度、频率控制与全透明结构;从仿生对象深海狮子鱼,再到通过对深海狮子鱼的CT检测,分析生物体本身的软基体融合硬器件、应力分析与调控,调整不要耐压外壳的软体机器人的设计,一次次的实地检测和实验发现问题,再到与化学材料合作,不断改进。这样看起来辉煌的成绩和实践,背后有太多不为人知的努力和工作作为基础,有太多人不断的艰辛和尝试。因此,李教授也鼓励同学们,科研道路上,不必害怕失败,从原理一步步前进,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进发。

李教授同时也指出,目前软物质机器人仍有许多缺陷,例如对机器人的控制、机器人的智能几乎为零,要研发出有感知、通讯、智能的机器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李教授告诉大家,面对问题,永远要保持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因为所有的科研,甚至于有很好成果的科研,依然存在着问题,只有怀着质疑的态度,才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革新和进步。

最后,李铁风教授为我们介绍了人工肌肉目前向各个领域的探索和实践、未来的发展方向,对软物质机器人的探索,不仅是物理化学的科研探索,更是铸机器之力,探生命之秘。

在李铁风教授分享后,来自李铁风教授团队的两位学长学姐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同学们交流。

薛耀庭学长结合自己的求学经历和在实验室中的科研经历,为同学们给出了自己的几条建议:一是敢于尝试新事物,合理迁移原有的专业能力,但同时也要打好本专业的专业基础;二是忠于自己的适合去选择,不盲目选择出国,也不为出国而出国科研;三是在科研道路上多多接触优秀的不同专业的学长学姐,跟随引路人,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更远;四是在本科期间珍惜试错的机会,也珍惜学习的机会,不为无用的事物耽搁,也不要因为害怕而犹豫选择更为优秀的实验室。

 宋知航学姐则从能力、认识、心态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能力,是在深入与实践中不断提升、不断精进,只有有了实践和需求的推动,才会促进人的能力提升;认识,不仅仅是认识科研,也是认识自己,认识科研的困难和趣味性,也认识到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再大胆地去尝试、去选择、去探索;心态,是人们前行道路上的反馈与动力,面对困难的压力、获得成功的满足感、被认可的快乐,都是给予我们前行动力的积极反馈,给自己积极的反馈从而获得动力,也是前行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嘉宾分享结束后,活动进入师生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就自己对科研的困惑对教授进行提问。如果本科生今后打算从事软材料方面的研究,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比较好?导师对未来科研的前景是怎样看的?导师学生时代是如何为科研做准备的?研究仿生软体机器人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针对同学们的问题,在场的嘉宾给出了细心耐心的回答。科研,要求的不仅仅是参与者的好奇与热情,更对同学们的数理基础有着较高的要求,本科期间的同学们往往会忽视数理的基础课,将它只是作为必须完成的一项任务,但科研要求的不只是优秀成绩,还需要对数理的深刻理解和思考。同时,科研也要求同学们动手实践的能力,不断的艰辛的努力,大胆的尝试和努力的坚持,不惧失败,永远满怀尝试的好奇和希望。

两个多小时的开放日活动中,同学和导师、学长之间讨论十分热烈,气氛融洽。许多同学们还意犹未尽,在活动尾声与师长们交换了联系方式,与老师和学长学姐讨论着导学、科研相关问题,感慨收获良多。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发表感想,李铁风教授也给竺院同学们送上寄语与祝福: 

本次“导师来了”活动,我从李教授和学长学姐的经历中深刻体会到了科研需要具备一些品质素养。在平时可以将一些奇思妙想记下来,有朝一日条件成熟了、自己能力也够了,说不定会有机会去实现。我是力学系的学生,我现在也刚着手软材料方面的科研项目,这次活动对我来说一方面是追星成功了,另一方面对我本科阶段着手软材料方面的科研提供了思想指导,有些学科需要加深学习同时还要补充学习高分子的知识。科研过程中必将面临许多困难,我要变得更勇敢去探索新的领域,不断向前进。

——混合班19级学生  朱耕玄

我本身就对机器人,尤其是仿生机器人比较感兴趣,听了李老师的讲座后,更加坚定了我走机器人研究这条路的决心。我觉得李老师和他的团队就像“飞鱼”一样,无论带着多大的压力也挣扎着在科研的领域前行,这一点深深鼓励了我。加油,科研人!

——混合班20级学生  缪凯城

行业大牛,前沿科技,优秀前辈,干货饮品,应有尽有,收获颇丰

——图灵班19级学生  蒋景伟

这次活动一方面让我对软体机器人的前沿研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机器人的前沿方向有了新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老师和学长学姐的分享,提升了我对于科研的兴趣,也对本科阶段的科研有了初步的认识。

——机器人工程班20级学生  蒙靖凡

通过这次活动,我对科研的道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在导师和学长学姐的分享中,我也对如何创新以及科研过程中的困难与坚持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与体会。

——强基工程力学班20级学生 邵玉瀚


 

今后,导师来了开放日系列活动还会陆续开展,希望大家持续关注,在与老师和学长学姐的交流中接触到全新的知识,在分享中更为深刻地了解科研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行

 

 文 | 任思杭

图 | 汪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