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竺院课程】探索实践课堂模式,感悟中华历史之美 ——《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H)》教学班赴艺博馆开展理论实践融合式教学

发布者:林威发布时间:2021-03-25浏览次数:305

2021年3月19日,《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H)》教学班在授课老师杜正贞教授的带领下,来到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开展实践教学

《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H)》课程是竺可桢学院荣誉课程,主要面向竺院人文社科实验班学生开设。该课程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古代历中重大的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二是介绍中国古代史研究中不同类型的基本史料,讨论对这些史料的解读以及分析方法。本次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源自于杜正贞老师对《中国历史的基本问题与研究方法(H)》教学模式的创新。她为更好地讲授商周之变历史和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想到可以结合浙大艺博馆近期的“金石不朽”特展开展课堂实践。本次授课模式的创新探索得到了艺术与考古学院和艺博馆的大力支持:艺博馆提供场地和展品,艺术与考古学院院长艺术与考古博物馆馆长白谦慎教授的博士生陈文波学长更是来到博物馆,与同学们细致入微地讲解馆藏青铜器铭文甲骨卜辞画像石拓等藏品的历史缘由和背景故事,带领同学们学习中浸润式感悟中国古代史的史料之美。

在此次实践课堂,同学们直观地体验到青铜器器型、纹饰的历史变化,铭文的历史沉淀之美,学会了将青铜器铭文和尚书记载做对比来研究历史,充分巩固了老师上课所说的“将考古史料和文献相结合”的方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了同学们对课程内容和对历史研究的浓厚兴趣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紧紧围绕在老师的周围,仔细聆听讲解,也会积极思考提问,与老师深入交流。这堂课结束后,同学们都收获丰富,感触很深:

感谢讲解老师一路的精彩讲解,让我不只是停留在惊异于商周秦汉文物的巧夺天工,而是了解到这些文物的“前世今生”,并思考这些史料是如何被人们研究、解读,并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金石不朽”,希望今后有更多机会能近距离观察这些考古史料,了解学术界对它们的研究历程。                       

——刘宇骄

日前我有幸参观了艺博馆“金石不朽:书写、复制与文化衍生”主题展。精致拓本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凝聚着不同时代所迸发的文明火光。从商周之拙朴,到秦汉之严整,再到魏晋之灵悦、唐宋之潇洒……文字篆刻着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意绪,常使我们一唱三叹,留恋不止。短暂的观览诚然无法穷尽华夏文明之魅力,却也可以开启一段窥探文明演化的心路历程。“心旷神怡”,用以描述参观感受,确实恰如其分!                            

——白浩天

踏进艺博馆,就为它的沉静恢弘所震撼。馆内设计庄重肃穆,展示品精美齐全,老师讲解详尽易懂,身临其境般的新奇体验瞬间将我卷入历史的长河去感受古人简朴的生活与惊人的智慧。

 ——冀静怡

 


通过这次的实地参展,同学们也对浙大艺博馆有了全新全面的认识,对这个开在校园里的博物馆充满了向往和喜爱。有的同学恋恋不舍,下课后还把其他展厅也参观了一遍。

艺博馆的实践课堂在热火朝天的讨论和意犹未尽的赞叹中圆满结束。将实践体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人文滋养中提高学生审美素养,是竺可桢学院构建融课堂教学,实现美育进课堂的创新举措。据任课老师杜正贞教授介绍,今后课堂中将进一步挖掘校内外历史资源,让同学们在学思践悟中掌握中国历史研究方法。

 

 | 曾语涵(人社2001)

 | 人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