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混合学习研讨班】突破瓶颈,智能发展——记第三次小班讨论课

发布者:林威发布时间:2020-12-20浏览次数:289

2020年11月,竺可桢学院《混合学习研讨班I》秋学期课程有幸邀请到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杨华勇院士为混合班学生讲授专题讲座《智能制造的探索与实践》,带领同学们领略智能制造的高效发展,也启发大家思考我国智能制造的瓶颈以及作为竺院学子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使命与责任

2020年11月至12,竺可桢学院《混合学习研讨班I》针对此次讲座内容,以小班为单位先后开展了第次小班讨论课。同学们各班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通过“主题研讨+自由交流”相结合的形式围绕以下三个问题进行了讨论

1. 为何说人类离不开制造?机械制造如何实现与时俱进?

2. “卡脖子”问题产生的根源?如何破解?竺院学子的使命和任务是什么?

3. 围绕杨华勇院士的跨学科主题讲座开展自由讨论。

各个小班内,同学们积极发表观点围绕问题深入探讨,形成丰富的讨论成果。

问题为何说人类离不开制造?机械制造如何实现与时俱进?

同学们就人类为什么离不开机械制造从物质、社会多个层面进行了分析,也对机械制造如何实现与时俱进提出了许多建设性观点。




   为何人类离不开制造?有同学在物质生产层面对制造的重要性进行分析,制造是人类生存物质方面的客观需要,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制造业发展的催化剂。此外,制造是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方式,因此制造的意义远比产品本身深远。

从社会层面来看,制造是人类与动物的区别,是人类脱离原始社会、农耕时代的标志;同时,国家发展角度而言,制造业是国家经济发展基石为国家经济稳定提供保障,制造业的社会价值同样让人类难以离开它。




   关于机械制造实现与时俱进的方式,同学们从技术、管理、市场等角度各抒己见。

技术方面,大家普遍认为机械制造需要将前沿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通过与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学科结合以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多角度提升机械制造的精度,以此反作用于自身,构成技术上的良性循环。此外,要将技术应用于生活,切实解决时代提出的问题,提升效率,解放劳动力,减少污染,真正实现人、机器、工业有机结合。从管理层面,有同学强调机械制造不能停留为造而造层面,要注重自主创新,把传统制造业的产能投入到新产业中,实现转型升级。不仅如此,利用市场规律,迎合大众审美,合理扩大内需、拓展海外业务,倡导合理竞争的良性市场体系同样能促进机械制造实现与时俱进。

问题“卡脖子”问题产生的根源?如何破解?竺院学子的使命和任务是什么?




  同学们就目前的科技形式和自身实际,多层次、分角度的剖析了“卡脖子”问题的根源,也阐明了竺院学生立足新时代面向国之重器领域的使命担当。




   技术创新方面同学们从历史溯源、教育模式、对基础学科的重视程度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如今在尖端领域创新动力不足的原因。而要破解这个僵局,同学指出,“应当树立清晰的目标,投身于技术突破与应用升级等相关领域,积极在机械制造存在的瓶颈与垄断封锁问题进行尝试研究”。而面对现如今我们无法持续依赖国外技术,在很多领域核心技术缺失的困局,竺院学子应当立志冲在一线,发挥自己的能力,努力冲破一些国家对我国的技术封锁立足世界之林

人才培养方面同学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我国现代的人才培养体系与育人现状有了一定了解,并与西方国家拔尖人才培养进行了对比人才流失、政策制定、教育体系、社会环境等方面进行阐述分析。此外,很多同学都指出现在很多人才都选择从事热门行业而非关键核心领域科研工作,这一功利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国家治理层面,通过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激励政策,鼓励高水平人才从事科研工作,培养高素质、眼光的人才。而对于我们竺院学子,更应该着力提升国际视野家国情怀,加强学科交叉领域的探索研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投身于祖国科技最需要的地方。

问题围绕杨华勇院士的跨学科主题讲座开展自由讨论

针对杨院士的跨学科主题讲座,各班同学纷纷提出许多创新性问题进行自由讨论交流,如机械制造从头探索的可能性基础学科工匠精神培育强基计划合理性未来发展话题进行了进一步探讨,更加深化了对跨学科重要性和智能制造突破瓶颈的必要性的认识,同学对自己未来的发展也有了针对性规划

学生心得分享

对于我们竺院学子来说,学校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包括通识课的学习为学科交叉打好基础,每周的报告让我们近距离感受国家的科技前沿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我们有更加开阔的视野,不止局限于自身,而放眼国家的发展,每一位来主讲的教授也都展现了不凡的担当和家国情怀,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命运紧紧相连,让我很感动。这样的言传身教更应该让我们有“志存高远”的追求,有“为生民立命”的情怀,这才是竺院学子应该改展现的风采。

——混合2002课后补充的钉钉发言

 

想要破解卡脖子问题,首先要重视学科基础的稳固,科研人员扎实的基础知识是他们往高往深研究的必要条件,今年出现的强基政策就是以此为根据的。同时还应从国家层面上鼓励科研,吸引人才,当下大量人才不愿进入科研行业的原因之一就是相比热门行业科研回报率低,适当的政策与补贴可以吸纳更多优秀人才投身科研。竺院学子应立志帮助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做到这一点有许多途径,可以投身科研,在高新技术第一线上攻坚克难,也可以在别的岗位上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曲线救国。

——混合2004钱于飞

在这次课程中给我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的就是院士所强调的要注重工业,这也是一个关于跨学科的话题。课上,院士展示了很多通过智能平台的建立来促进一些企业的发展的实例。现在的我们,在专业选择上大多数与计算机相关,智能相关,我们以后可能也要对智能制造的问题进行处理。我认为跨学科跨行业的交流软件硬件的融合沟通推动制造业智能发展重要因素如果软硬件双方对彼此的工作都不太了解,智能制造推进必然受阻因此我们平时的理论与实践涉猎工业生产的环节常见工业设备的工作原理相关知识后续推动智能制造发展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后的实习过程中,我也会对工业知识更加注重。

——混合2004 

班主任老师评价  


  本次研讨课在班主任们的总结发言中结束,不少同学们收获颇丰,在思维火化的碰撞中拓展了思维与视野的宽度。在这次讨论课中,同学们积极讨论,热情高涨。
19级同学与20级同学组成的讨论小组增进了沟通交流,各班讨论课形式也有了创新发展。
班主任老师也对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和小讨论课的形式进行了评价:

  每位同学的发言都很精彩,说明都做了充分准备。19级学长一起参加了讨论,气氛热烈。由于时间关系,有几位同学在讨论课上来不及发言,通过钉钉递交心得,引发了深度热议,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值得肯定。

——混合2002班主任彭列平老师

  本次混合研讨课创新了研讨方式,将全部同学分成四个小组,开展25分钟的自由研讨。之后,每组10分钟交流研讨形成的主要观点,其中7分钟为代表发言,3分钟为组员补充观点。这种全新的研讨方式激发了同学们的表达欲,在观点的激烈碰撞中升华了研讨主题。

——混合2006班班主任刘智毅老师

大国竞争的核心是科技创新能力,缺少核心技术就会受制于人。当前我们处于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站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卡脖子”问题的出现恰恰是指出了我国核心技术攻关的未来发展方向。“卡脖子”难题当成创新课题攻关目标,牢记竺院学子的使命担当,“卡脖子”难题变成创新课题迎难而上、勤下苦功自立自强相信终将我国科技长远发展奉献青春力量!

|混合2002 林威

|混合20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