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混合学习研讨班】畅所欲言,构想未来计算机世界 ——记第一次小班讨论课

发布者:林威发布时间:2020-10-23浏览次数:575

 2020918日至19日,竺可桢学院《混合学习研讨班I》开展了第一次小班讨论课。在课程第一讲专题讲座“走进类脑计算机与脑机智能”中,1994级混合班院友,计算机学院的潘纲教授给同学们留下了两个思考题:“1.想一想十年后的计算机会是什么样的?2.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问题计算机做的不够好?其中你想解决哪个问题?”此次讨论课便基于专题讲座主题内容与这两个问题,以“班主任指导+自由交流+小组展示”的形式,在2020级混合班班主任老师的带领下分班开展学习研讨。


混合2004班在班主任老师带领下开展讨论

小组讨论促灵感,成果展示放异彩

 在各小班内,班主任老师将同学们分成了若干小组进行内部讨论,并穿插给予讨论建议,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发表自己的观点与看法,乐于倾听他人意见并给予积极反馈。

混合2001班同学小组内进行观点分享

混合2003班同学畅所欲言

混合2005班小组讨论正在进行中

 在小组里,每一位同学都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他人交流,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有所收获,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展示了集体讨论的成果。

问题一:“想一想十年后的计算机会是什么样的?”

 针对这个问题,同学们展开了无限遐想。从万物互联到去个人计算化的云端计算时代;从量子计算机、光子计算机走向主流到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由新的理论体系取代;从计算机实现自我编程,实现高度智能,到对人机二元关系的科学、伦理学探讨,对意识和本能的哲学概念辨析……大家的所思所想视域开阔,富有创新精神。


混合2002班同学起立发言

问题二:“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问题计算机做的不够好?其中你想解决哪个问题?”

 同学们立足于自身使用计算机的实际体验,结合了潘教授在讲座中分享的计算机现存不足,多角度多层次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硬件方面,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提出看法,例如希望计算机能进一步提升便携性、可通过“云计算机”解放个人计算机升级改革,以期解决硬件体积、散热等问题,运用无线充电技术、借鉴人脑功耗模式来缓解功耗墙问题……这其中许多问题的解决,很大程度需要依赖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化学等学科的技术突破,这也让同学们再一次感受到了学科交叉的大势所趋。

 在算法方面,有同学指出当下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推送的算法可读内容率不高,易形成“信息茧房”,不利于开阔用户视野,;也有同学指出AI人工智能基础层发展以及机器算法的核心技术应用亟待突破,以道路交通为例,表示如果交通工具均由超级计算机控制,算法的运用使路线精确度提升,道路安全的问题也许可以迎刃而解。

 在用户体验方面,同学们提到了装机过程不方便、互联网信息检索不够准确、当下部分人机交互环境(如“无法连接互联网”的报错反馈)对于非专业人士存在一定理解障碍等问题,脑机融合或成为实现用户个性化检索的趋势。



混合2006班同学聚精会神听分享

复盘总结攒经验,展望未来大可期

 最终,各班讨论课在班主任老师的总结发言中结束。回顾本场讨论,不少同学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作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前沿发展的密切关注者,潘纲教授的这门课让我受益良多,让我感受到了大师的人格力量与学识深度,更让我对类脑计算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阅读了同学们的交流记录,我感到同学们对类脑计算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思考,结合讲座与讨论课,我有以下收获:

一、明确认识到目前人类计算机领域的发展与瓶颈并存的局面。二、对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有了进一步认识。目前,对人脑工作机理的研究成为热点方向,这一过程中,经典芯片、生命科学等领域我国存在的发展瓶颈,必须通过一代又一代人自发的创新才能取得可持续的问题解答,因此,全民创新关乎国家科技前途命运。作为有着 14 亿人口的大国,应当充分发挥人口的绝对优势,不断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使创新精神融入每个中国人的骨髓,才能实现这一革命性突破。三、对意识和智能的本质有了一定的认识。我们该如何定义一个物体有了“智能”?我们该如何定义一个“智能”物体有了“意识”?坦白地说,我早就做好了这个问题不会有任何答案的准备。但课堂上与潘纲教授的交流以及课后和一名混合2004班同学的讨论让我颇有收获。让我认识到,假如我们目前难以真正确定意识的本质,会不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当我们在一个即使可能与本质相差甚远的方向上不断推进,达到一个“技术奇点”,在这一点人类突然发现了突破意识壁垒的另一把钥匙?也许因为技术的发展程度已经让人类拥有了无比强大的计算力,意识在那时可能只是一个附带的哲学问题的答案。

无论如何,我们都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不断追求计算科学的突破。

混合2003班学生梁栋

班主任老师也在带班的同时也对同学们的课堂表现和小班讨论课的模式给予点评:

混合2002班班主任彭列平:1.此次讨论课迫于时间有限,每位同学限发言于3分钟之内,对讨论的重点与精华进行表述。如想发表更多观点,大家可在班级群内继续讨论,进行思维的碰撞。2.课上,我们鼓励学生担任讨论课主持人,不少同学自告奋勇进行控场与互动,讨论课整体气氛活泼且热烈。3.每位同学都能积极主动发言,且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整体讨论效果好。总之,高效且全面是本次讨论课的特色。

混合2004班班主任杨士宽:同学们在课上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收获颇丰,但整体而言,作为大一新生,同学们对问题的思考维度和深度仍有改进空间,期待下一次讨论课能涌现更多突破现有框架束缚、具备独到性的观点。接下来的讨论课我们班会根据同学的反馈,不断尝试新的讨论形式,寻找适合本班的讨论课模式。

《混合学习研讨班I》第一次小班讨论课就此告一段落。虽然它只有短暂的几个小时,但相信同学们已在与师长和朋辈的交流讨论中,对计算机等学科的研究有了多维度的理解,进一步掌握了大学的学习方法,通用性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也在此过程中不断打磨提升。且种萌芽,未来可期。让我们期待下次讨论课的到来,再度体会思想碰撞激荡的乐趣吧。

 

 | 欧阳毅曦

| 2020级混合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