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赴陕西延安红色寻访支队踏上了旅途的第二站——枣园和杨家岭。支队的11名队员都是来自陕西西安的大一、大二同学。身为陕西人,团队成员们对革命圣地延安——这片写满沧桑的黄土地、如风霜刻蚀的皱纹般的崎岖沟壑,有着一份向往、崇敬而又自豪的难以名状的情愫,但却缺乏深入的认识了解。大家就是怀揣着这样一份好奇、热情与敬意,踏上了红色寻访的征程。
无限风光在枣园
8日上午,队员们来到了位于延安市城西北的枣园。依然浓重的革命气息以热血般的责任感、使命感将我们紧紧包裹。枣园是中共中央书记处1943年——1947年的驻地。在这里,中共中央书记处和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继续领导全党开展了整风运动和解放区军民开展的大生产运动,筹备了中国共产党“七大”,领导全国军民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毛泽东、周恩来曾经从这里启程赴重庆谈判。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后,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为争取民主团结,和平建国,同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的准备。
沿着并不平坦的黄土路走过,随着人群,听着讲解员口中的故事,队员们看到了当年的书记处礼堂、机要局等重要办公处,还有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革命领导人的故居。故居内悬挂着革命领导人的革命经历、事迹等照片与文解。这里没有舒适的居住条件,没有完善的医疗设备,这里如此艰苦朴素,但是这里走出了革命的胜利,走出了崭新的中国!居一室之内而胸怀天下,纵然有起有落而理想不变、信念不改!这是怎么样一种乐观、豁达的革命精神!
参观、学习结束后,全体队员在张闻天故居前的一个小亭子内开了一个小会,大家积极发言,并由队长总结了枣园的见闻与感受。队员们纷纷表示收获颇多,并对革命精神有了崭新的理解。延安啊,枣园啊,你是那样的让我们心怀沉重而又热血沸腾!
杨家岭:忆往昔峥嵘岁月
1938年11月,中共中央从城内凤凰山路迁驻这里。当年这里还曾进行过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1942年5月间,召开了文艺座谈会。1945年,这里先后召开了党的六届七中全会和中共中央七大。在会址后面的小山坡上,散落着一排窑洞,这就是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领导同志们当年的住所。
当年的大礼堂风采依旧,两侧墙壁上用象征胜利的V形木架插着鲜红的党旗。前来参观学习的人们高兴地围在主席台前的讲桌侧照相留念。队员们仿佛看到了曾经召开大会的情景,看到了认真聆听、记录的同志们,看到了神采奕奕的党中央领导们;仿佛听到了那领导时代的声音为所有人指明前进的方向,仿佛听到了一席话毕同志们热情高涨的欢呼声!
曾经就在这里,毛泽东在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曾经就在这里,周恩来由驻地出发,前往中央党校作报告,途中乘骑受惊,他摔倒在石岩上,右臂骨折,因当时医治条件较差,导致终生残疾,右臂只能弯曲六十度。听着讲解员讲的这些小故事,我的眼眶渐渐的湿润了。忆往昔,往昔峥嵘岁月稠啊!如今浙江大学的学子们拥有着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但更不能忘记它是如何地来之不易,不能忘记曾经艰苦的岁月和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能忘记青年人的责任,不能抛弃理想和信仰!
队员们满怀热情与激动,在大礼堂内合影留念。
下岭的路上,队员们遇见了延安作家花海洋在签售书籍。一名成员上前去围观,翻看了一本关于西北土改的小说《一亩三分地》。回到住处,好奇地在网上查了这个作家的一些资料,原来他是一个在生活困窘、居无定所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创作的本土作家。我的内心又受到了深深的震动,我想起了路遥,他们的作品不迎合商业牟利之道,以毕生心血浇筑的成果却换不来生活的保障。但他们遵从自己的良心,这也是深刻的延安精神!请让我们向他们致敬!
日色已迫黄昏,队员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杨家岭。但是今天的颇多收获让所有人都深深地感到不枉此行,今天受到的教育使我们今后能够更加坚持理想、奋发向上。
延安——太阳升起的地方!
文字:韩希 图片:宋�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2013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