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众人在探讨大学生走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支教的意义所在时,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红原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支教的意义不仅在于教课,更在于为孩子们带去关爱和成长的力量,在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将梦想播种,直到有一天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生命的力量。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红原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成立于2011年7月,由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学生为主要构成、并包含其他学院及专业学生,于每年8月前往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进行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在过去的两年中,该团队通过支教、调研、捐赠物资等多种形式为红原地区几所中小学带去了诸多帮助和感动,曾获得过省级重点实践项目和校级重点实践项目的称号,在浙江大学校内外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力。
而今年的红原支教团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来自四川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为适应红原当地高达70%的藏族人民组成,更是加入了一名来自浙江大学的拉萨藏族学生。这样的团队组成使支教团能够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课程内容,提升支教成效和影响力,更妥善的安排支教期间的各项事宜。也正是这样的团队,在今年夏天为红原带来一份温暖和感动。
红原支教团自2013年8月13日来到红原当地学校开始,便受到了各所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通过前期准备与支教期间的不断调整,支教团成功完成了在红原县深圳福田希望小学、红原县城关小学、红原县中学开设的多达80多课时的课程。
本次支教课程种类丰富多彩。音乐课学习简单乐理知识及五线谱,让高原孩子们能够用自己独特的嗓音更好地歌唱;表演课模仿各类角色并自行表演小短剧,妙趣横生;折纸课锻炼动手能力,教会孩子们折叠各类不同的作品;科学实验课通过拼接盐水动力车并学习科学原理,促进孩子们思考;世界地理及中国地理课展现世界各地不同景色与风土人情,为孩子们展开一幅神奇的画卷,帮助孩子们拓展视野;藏语课帮助孩子们学习拉萨藏语,并通过观看视频直观了解西藏;电影课在娱乐中思考,让孩子们深层理解电影内涵;心智训练课启发孩子们描绘十年后生活,为梦想着色。每门课程都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并在课堂上表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和学习欲。
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队员们还借助各种随即发生的小事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天,队员们都会积极鼓励孩子勇敢发言、挑战自我、不怕失败,引导孩子学会分享等。
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与队员结成了深厚的友情,并陆续送给队员们许多书信和小礼物,以表达对队员们的感谢和喜爱。在得知支教团即将开展调研时,孩子们纷纷热情地邀请队员们前往各自的家中进行家访完成调查工作。
课程讲授与课内外交流是为孩子们带去关爱和成长力量的方式,而支教团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作为当代大学生,承担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样十分重要。在支教团前往红原前,便已决定完成一份关于红原当地的调研报告,以便从大学生的视角发现红原地区可能存在的特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如何发现红原特有问题一度成为了困扰红原支教团的事情。尽管队员们在支教的过程中发现红原当地学校资源相对匮乏,但这主要是由于红原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所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而一次与一位藏族小姑娘的交谈引起了队员们的关注,这位小姑娘在与队员们熟悉后,表示自己十分喜欢上学,但父母并不十分支持自己上学的想法。由此队员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藏区父母对教育的态度”这一问题上,并由与小姑娘的谈话作出了“可能存在大部分藏区父母对教育持消极态度”的前期假设。
带着这样的假设,队员们开始了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考虑到直接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可能会由于问及父母对教育的态度而伤害那些父母不愿其上学的孩子的感情,如何开展数据和信息收集、在收集过程中尽可能保护孩子们的心灵、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便成为了多次讨论的重要问题。在不断的思考与辩论后,最终队员们决定通过与相对较熟悉的孩子进行一对一交谈的方式,试探性地观察孩子们对于本次调研的态度和反应,以便能够较好的应对和处理孩子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而试探性观察取得了队员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多位孩子表示父母十分支持自己读书,这也使队员们心里的石头得以落地。由此,队员们决定将调研方式确定为走访、问卷、访谈等形式的组合,以便从家长、学生、老师等多方位获取关于“藏区父母对教育的态度”的数据和信息,使调研更加科学有效。
通过走访、问卷、访谈的方式,本次调研共收集到20个家庭的走访信息、780位学生的问卷信息(其中包括小学生560位,中学生220位)及3位校长或老师的访谈信息,另有作废问卷46份。队员们针对走访、问卷、访谈分别采取了诸如走访日记、数据录入处理、访谈录等不同的形式汇总并分析。
已有信息大致显示,藏区父母对子女教育持高度支持态度,均表示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教育,甚至有父母表示,只要孩子愿意上学,即便倾家荡产也愿供子女上学;但受到传统放牧习俗影响,大多父母表示,如果家中确实无人继承牧业,也会牺牲一位孩子的利益,让其回到草原放牧,传承家业。
在以上初步结果的基础上,队员们不断深入挖掘,希望能够找到藏区父母对教育态度背后的表层及根本原因,并为藏区父母如何更好的教育子女或为子女提供教育机会提出相应建议,这恰恰是大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对社会价值的时候。
十天以来,队员们每晚都会召开会议讨论当天的课程教学情况及各自感触,并安排第二天的课程及其他事项。会议中,大家相互分享了诸多感人小故事,认识了那些可爱而懂事的孩子,理解他们的纯净与灵动。如果支教是这批大学生对中小学生们的帮助,那么心灵的震撼和洗涤就是红原的孩子们带给这批大学生的馈赠,而这恰恰是志愿服务的灵魂所在:相互帮助与成长。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最终以依依不舍地告别作为结束。22日下午,队员带着在当地冲洗的数百照片及在当地购买的数百本树前往福田希望小学,将照片和书本送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并在那里结束了最后一次课程。离开时孩子们随着队员边唱《送别》边眼含泪水地与队员们说了再见。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红原支教团用爱与希望将十天的支教活动延伸成了一种“授之以渔”的力量,他们带给孩子们的不只是一堂课一段经历,更是用行引领孩子们勇敢地追逐梦想,让我们一同期待红原蓝天下那些纯真的孩子们的成长。
图片/朱琦 文字/万美辰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