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与希望——从浙大到草地高原(三)
——记红原支教团调研活动开展情况
当众人在探讨大学生走进经济欠发达地区支教的意义所在时,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红原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用行动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支教的意义不仅在于教课,更在于为孩子们带去关爱和成长的力量,在于用大学生的视角发现地区教育特有问题并提出合理化改善建议。正所谓为了社会的进步,有一份力出一份力。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红原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成立于2011年7月,由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学生为主要构成、并包含其他学院及专业学生,于每年8月前往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进行为期两周的支教活动;在过去的两年中,该团队曾获得过省级重点实践项目和校级重点实践项目的称号。而今年的红原支教团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来自四川大学和浙江工商大学的学生,为适应红原当地高达70%的藏族人民组成,更是加入了一名来自浙江大学的拉萨藏族学生。
红原支教团自2013年8月13日来到红原当地学校开始,便受到了各所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通过前期准备与支教期间的不断调整,支教团成功完成了在红原县深圳福田希望小学、红原县城关小学、红原县中学开设的音乐、表演、心智训练、折纸、科学、藏语、世界地理等多种多样的课程,学生们在课堂上均表现出了很强的好奇心。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队员们还借助各种随即发生的小事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课程讲授与课内外交流是为孩子们带去关爱和成长力量的方式,而支教团所做的远远不止这些,作为当代大学生,承担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样十分重要。在支教团前往红原前,便已决定完成一份关于红原当地的调研报告,以便从大学生的视角发现红原地区可能存在的特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如何发现红原特有问题一度成为了困扰红原支教团的事情。尽管队员们在支教的过程中发现红原当地学校资源相对匮乏,但这主要是由于红原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是所有经济欠发达地区共同面临的。而一次与一位藏族小姑娘的交谈引起了队员们的关注,这位小姑娘在与队员们熟悉后,表示自己十分喜欢上学,但父母并不十分支持自己上学的想法。由此队员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了“藏区父母对教育的态度”这一问题上,并由与小姑娘的谈话作出了“可能存在大部分藏区父母对教育持消极态度”的前期假设。
带着这样的假设,队员们开始了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前期准备工作中,考虑到直接针对学生的调查问卷可能会由于问及父母对教育的态度而伤害那些父母不愿其上学的孩子的感情,如何开展数据和信息收集、在收集过程中尽可能保护孩子们的心灵、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便成为了多次讨论的重要问题。在不断的思考与辩论后,最终队员们决定通过与相对较熟悉的孩子进行一对一交谈的方式,试探性地观察孩子们对于本次调研的态度和反应,以便能够较好的应对和处理孩子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队员帮助小学学生理解问卷内容
而试探性观察取得了队员们意想不到的效果,多位孩子表示父母十分支持自己读书,这也使队员们心里的石头得以落地。由此,队员们决定将调研方式确定为走访、问卷、访谈等形式的组合,以便从家长、学生、老师等多方位获取关于“藏区父母对教育的态度”的数据和信息,使调研更加科学有效。
家访时小女孩与自己的马相依偎
在8月18日-8月22日的五天里,队员们分别前往红原县瓦切村、龙日乡、草原牧区、红原县深圳福田希望小学、红原县城关小学、红原县中学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调研。在福田希望小学四名学生的带领下,队员们通过走访调查了红原县瓦切村、龙日乡、草原牧区及周围藏民家庭父母对教育的态度及家庭相关信息;在此基础上,队员设计出了包括正式版、通俗版、藏语版三种版本的调查问卷,针对小学与中学、藏族与汉族学生存在的语言能力差异,发放不同类型的问卷。
藏族队员翻译的藏语版问卷
通过走访、问卷、访谈的方式,本次调研共收集到20个家庭的走访信息、780位学生的问卷信息(其中包括小学生560位,中学生220位)及3位校长或老师的访谈信息,另有作废问卷46份。队员们针对走访、问卷、访谈分别采取了诸如走访日记、数据录入处理、访谈录等不同的形式汇总并分析。
队员正在采访红原县城关小学校长
已有信息大致显示,藏区父母对子女教育持高度支持态度,均表示希望子女能够接受教育,甚至有父母表示,只要孩子愿意上学,即便倾家荡产也愿供子女上学;但受到传统放牧习俗影响,大多父母表示,如果家中确实无人继承牧业,也会牺牲一位孩子的利益,让其回到草原放牧,传承家业。
在以上初步结果的基础上,队员们不断深入挖掘,希望能够找到藏区父母对教育态度背后的表层及根本原因,并为藏区父母如何更好的教育子女或为子女提供教育机会提出相应建议,这恰恰是大学生学以致用、实现对社会价值的时候。
该项调研仍在持续进行中,让我们一同来期待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红原支教暑期社会实践团调研结果的最终呈现,期待当代大学生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片/朱琦 文字/万美辰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2013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