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西迁之路暑期社会实践团
7月27日,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西迁之路团队踏上了重走浙大“西迁之路”的行程。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后,战火波及到浙江,为了免遭日军涂炭,从11月开始,浙江大学本部在竺可桢校长率领下,携带大批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行程700多公里,辗转迁至江西吉安市,借寄在白鹭洲中学上课,次年2月,迁至泰和县上田村,此后再迁往广西宜山、贵州遵义湄潭等地,整个西迁行程2600余公里,浙大的这段举校西迁的过程,被形象地称为“文军长征”。
7月28日凌晨5点,实践团队抵达了第一站泰和县,随即前去泰和城西的上田村寻觅当年浙大在泰和办学留下的缕缕旧迹。队员们一路询问村民,很快找到了仍留有原浙大礼堂的泰和六中。听说实践团队是来自浙大的学生,泰和六中的姚老师十分热情地带领队员们参观了整座学校,并且着重介绍了这所学校和浙大的密切渊源:当年浙大到达泰和六中办学时就将“求是精神”播撒,如今“求是精神”已是指引老师和学生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学校不远处便是竺校长办公楼旧址。两个月前,泰安县政府拨款80万元用于修缮此办公楼,现在正在对其进行维护。在姚老师和六中的其他几名老师的陪同下,队员们得以参观了这座沧桑的办公楼。办公楼同当年朱军副校长来的时候的合影上一样,在阳光照耀下仿佛又将重现生机。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一行人在六中的张老师的指引下来到了松山,找到了于2008年重新修缮的张侠魂母子新墓。队员们纷纷在墓碑前鞠躬,不仅寄托了诚挚的敬意,也表达了对传承浙大求是精神的执着。傍晚时分,实践团队和六中的老师们合影留念,启程向下一站白鹭洲中学的所在地吉安行进。
29日中午,西迁之路社会实践团队员们抵达了白鹭洲中学。在学校的尽头,队员们见到了矗立于白鹭江畔的云章阁,当年浙大师生在此办学两周并且进行了期末考试。由于木质建筑已经开始破败,云章阁正处于修缮中,队员们没能深入一探究竟,只能在建筑外围远远观望,但是云章阁厚重的历史感还是让队员们仿佛看见了求是人艰苦求学的身影,感受到了求是人孜孜以求的热忱之心。
“西迁之路”的第三站是贵州省遵义市的湄潭,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之东75公里的山区,是当年浙大西迁办学的终点。1940年至1946年的七年间,竺可桢老校长率领浙大师生潜心办学,“陋室布衣,箪食瓢饮,夜以继日,硕果累累,泣歌之声,长年不觉”。7月30日下午,实践团队一行4人乘长途汽车抵达湄潭县,虽然一路上山路曲折回环,但是目睹了湄潭的发展后,队员们还是颇有感慨。湄潭坐落于群山之间,素有“黔北小江南”之称,一条湄江河穿城而过,哺育着勤劳淳朴的湄潭人。正在湄潭支教的浙大学长周晨等人接待了实践团,晚饭后周晨学长陪同队员们参观了湄潭高中,并向队员们介绍了湄潭近年的发展和湄潭与浙大的渊源。
7月31号,实践团队开始了对湄潭的寻访。首先是位于县城中心的雕塑,其中正对着湄潭汽车站的一面上雕刻着竺可桢的头像和遒劲的四个大字“求实精神”。湄潭是“求是人”的第二故乡,而这里处处都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接着,在周晨学长的介绍下,实践团队首先前往了浙大广场。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就位于浙大广场,广场上的石碑和雕塑均为浙大学子捐赠修设,站在广场之上,队员们不免激动万分,仿佛置身求是园,如沐求是风。
由于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正处于修缮阶段,馆内的藏品都已收回管理,实践团没有机会进一步了解那段历史。但是队员们事先联系了馆长印丽,在馆长的安排下,陈列馆的一名讲解员湛老师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浙大西迁湄潭的历史以及在湄潭办学时一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老照片们让队员们依稀又看见了“求是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不畏艰辛攻坚克难的勇气与魄力。“东方剑桥”的美誉始于此地,在湄潭求索的七年是浙大学术史上最辉煌的七年。求是精神在此彰显,那是一种牺牲精神,是一种爱国精神,是一种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精神。西迁办学的文庙早已破败不堪,但是浙大人永远不会遗忘在湄潭这一方土地还有我们的根,还有求是魂。“一所破庙,半亩荒园,农耕之外,笔耕不已。”和“桐油灯影忆湄滨,弦歌依旧似当年。”是浙大先辈们对湄潭的回忆,如今求是学子再次来到湄潭,来到文庙门前,不需要感慨激昂,不需要信誓旦旦,我们对求是精神的解读,对求是精神的继承需要用行动来展现。如今美好的时代下,我们有什么理由做的比先辈们差?壮哉求是精神!
离开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实践团队前往了湄潭中学,这是当年的浙大附中,许多教授的子女都在此完成了中学学业。可惜历史的波涛汹涌而来,队员们并没有找到任何当年的遗迹。但是校门口的石碑上雕刻着的浙大西迁历史和伫立在教学楼前的竺公像还是让队员们感到浙大与湄潭的紧密。湄潭人民以浙大西迁此地办学为豪,而浙大人也会珍惜这段珍贵的历史与这份真挚的感情。
离开湄潭中学后,实践团的此次西迁之行也算是圆满结束了。一路奔波劳累,也许队员们还远远体会不到当年的艰辛,但是队员们已经感受到那份执着与坚定,感受到那份求真的锲而不舍。也许还有许多求是学子并不了解这段历史,实践团此次西行的目的,不仅是体会西迁路途的艰辛,更是体会这条路背后的求是精神,更是将这种精神带回到如今的求是园。求是学子不能忘记求是精神!
文/沈玉鹏 朱东迪 摄影/朱东迪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2013年8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