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桢学院赴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暑期社会实践团
7月23日,来自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和其他8所高校共12名学子集结芦山,点燃“温情芦山”的实践薪火。他们将以实际行动为灾区震后过渡贡献自己的力量。 4•20芦山里氏7.0级地震发生在汶川地震五年之后,是四川龙门山断裂带遭受的又一次重创。此次地震不仅给当地群众的生活造成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浙江大学“温情芦山——为震后过渡帮把手”实践活动至此萌蘖,以期利用暑假空余时间充分发挥队员们的能力,为灾区震后过渡贡献一份力量。
实践团队由12名队员组成。其中,7名队员是芦山人本地人,对实践地的了解比较全面;另外5名队员分别来自河南和重庆,为实践活动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样以本地为主,内外融合的团队既能掌控当地情况,又能摩擦出融合的火花。
这个为期8天的实践围绕着三方面的活动有条不紊地展开。
一是灾区情况的调研活动。队员们走访包括清源中心校在内的多所学校进行实地勘察,以及采访校长、走访学生代表等了解当前震后教育及其资源分配情况。另外,他们深入震中——龙门乡,通过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了解当前灾民的安置和生活状况。于此同时,他们启动“挖掘无名英雄”行动,专访灾区突出事迹的人物,如10岁临时环卫工杨皓博等,弘扬社会正能量。
二是力所能及的帮扶活动。活动对象有学生和群众之分。对于前者,其着重以芦溪小学为根据地,来自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同学们在芦溪小学教授临时安置点的学生折纸、画画、唱歌等,同学生嬉戏玩耍,进行密切交流,丰富安置点学生的假期生活;于后者,他们主要在种子站和龙门乡进行集体义务劳动,以期树立起当代大学生承担社会责任的榜样。
三是芦山汉代文化的寻访活动。芦山是汉代文物之乡,旧属青衣县,巴郡太守樊敏曾住于此;三国时期,这里曾是姜维的属地,传闻姜维的胆曾葬在这里,故芦山又有别称——“姜城”。从活动本身而言,这次实践既是大学生服务社会的媒介,也是发扬芦山沉默已久的汉文化的一个契机。在实践行程中,也有意加入了走访“王晖石棺”“东汉石刻馆”“平襄楼”等活动,使灾区调研、社会服务与文化寻访三位一体,有机结合,既增加了实践的趣味性,又使实践更具文化内涵,这不失为发扬芦山汉文化的一剂良方。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同学们在文化寻访中收获良多。
目前,芦山县百废待兴,正处在火热的灾后重建之中。受灾人民正在社会各界帮扶之下积极发展生产建设,努力改善生活情况。灾区各乡镇规划图既出,即引来围观群众的热议。灾区学校也在重建和修复当中,据有关人士披露,在九月秋季入学之前,各小学校届时完成修复任务,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环境。整个灾后过渡呈现出欣欣向荣之景。“温情芦山”实践活动也正在这样的环境中努力发光发热,为灾区贡献出一份力量。
文/周一 摄影/梁雪玲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2013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