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生动态

【社会实践】爱心传温暖,相伴共成长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7-29浏览次数:915

                                                                 竺可桢学院竺风晓梦实践团队赴安徽铜陵暑期实践

        安徽铜陵,一座位于八百里皖江中段的瑰丽小城,几十年来因炼铜工业的发展而兴旺繁荣。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总有这样一群来自农村的务工者,他们默默无闻,在城市的高耸楼宇间挥洒汗水;他们努力勤劳,却处在被人们忽视的境地。他们不得已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农村,来到城市打拼,只为让孩子能过上相对舒适的物质生活。然而,这些孩子却因此从小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据调查,铜陵市周边农村居住着大约6400名留守儿童。作为当代大学生,作为来自铜陵的浙大学子,我们决定举办这样一次活动,去了解家乡的留守儿童情况,为家乡的留守儿童带来温暖,呼吁和引导社会更多地关注他们。
      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对家乡的热爱,我们几个在浙大念书的铜陵人一拍即合,成立了“竺可桢学院赴铜陵暑期社会实践团”,我们还给这个团队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竺风晓梦”,希望能让浙大竺院人的小小爱心,汇成春之晓日那和煦的微风,吹动孩子们的梦想。

        活动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在铜陵市郊区政府和郊区妇联的支持下,我们来到距铜陵市区200公里外的铜山镇,为当地的留守儿童举行“送温暖”的活动。长久以来,铜山人大多外出务工,因此当地留守儿童较多。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和当地的留守儿童一起做游戏,为孩子们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和安全知识,教孩子们做手语操,帮孩子们给父母寄去对父母的真情告白。我们还为孩子们准备了漂亮的书包和铅笔盒作为我们送给他们的礼物,邀请了铜都晨刊、铜陵市人民广播电台以及今日播报等多家媒体,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于留守儿童的关注。
           
            给孩子们准备的书包                                                                                       商讨活动的策划,力求尽善尽美

       第二部分,在铜陵周边的乡镇开展留守儿童成长状况社会调查活动,了解铜陵地区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情况。我们对留守儿童挨家进行走访,深入感受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并送去关怀。同时给留守儿童和他们的监护人发放问卷,并统计调查数据,撰写调研报告。                                                                       

      2013年7月24日上午,迎着夏日的晨曦,我们踏上前往铜山镇的汽车,开启第一阶段的活动。历经一个半小时的路程,小分队抵达了铜山镇杨村村政府所在地,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妇联工作人员的热烈欢迎

          

          铜山镇杨村村政府所在地                                                                                队长张逊志代表我们在启动仪式上发言


       近几日的活动在杨村进行,活动的主题叫做:“爱心送温暖,相伴共成长”。24日上午9时,在杨村大礼堂举行了活动的启动仪式。在启动仪式上,当地政府和妇联的领导发表了讲话,表示对浙大大学生志愿者的感谢,并表达了对活动顺利进行的祝福。队长张逊志代表实践团也作了发言。                                       

         
 

       虽然第一阶段的活动顺利的成了,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孩子们的面庞上看到期待已久的笑容,也许是因为孩子们心头的担子太重了,他们从小离开父母,缺少关心和呵护;也许我们的礼物并不是他们所期待的物品。他们更加期待远方父母的一声问候,或者有一个坚强的臂膀可以依偎。
       希望这个活动不仅能给孩子们带来启迪,同时能培养团队每个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为成为社会栋梁之才打下基础。正如我们这次的活动主题:“爱心送温暖,相伴共成长”,这不仅仅是给孩子们送去爱心,更重要的是我们也能和这些孩子们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文:葛宝梁  图:李鑫、张逊志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

                                                                                                                                                         2013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