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个苟延残喘的年代,《活着》无疑成为了一本真实的写照,活着或许是另一种悲剧的延续,或许是那个年代唯一的选择。5月5日,蓝田1舍108,社科读书俱乐部关于余华的《活着》,进行了一场关于命运和人生的探讨。
在简单的自我介绍和开场白后,主持人何妲学姐讲述了《活着》的主线剧情,一个男人送走了所有的亲人,最后只有自己和一头牛活了下来。福贵亡家,丧妻,死了儿女,失去外孙等等,一次次地白发人送黑发人,一次次面对着命运对脆弱的生命进行的无情的打击。然而,福贵还是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了活着的意义,人不能因为死去的人而死去,人总有自己生存的意义,那便是活着。
在这次读书沙龙中,针对福贵的悲剧人生,俱乐部成员讨论了关于人生中的选择问题,主人公的一生中看似有很多转机,很多选择,然而却似冥冥中命运注定一般,他只能看着自己亲人一个一个离开,
《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是最为感人的友情,他们相互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讲述了人如何去承受巨大的苦难,就像千钧一发,让一根头发去承受三万斤的重量,它没有断;讲述了眼泪的丰富和宽广,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整个小说有着这样一种沉重的忧伤甚至悲愤的感情基调:人生没有什么不幸,也没有什么幸福,活着就是活着。活着也不是为了什么特别的意义,但既然活着,那就应该活在世界上。面对这些,再多的语言也显得苍白无力,再深邃的哲学理论也是那样黯淡无光。
在探讨的过程中,同学们都深有体会,时而纠结于人生的意义,时而感慨命运的选择,时而悔恨曾经的自己,但无论如何,相比福贵,我们还是幸福的,站在人生四分之一的拐角处,未来仍是充满可能。即使不能改变社会,不能改变时代,仍能改变自己的心境,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一味的退却也只能一事无成。
竺可桢学院学生团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