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总览
中国历代绘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物质载体之一。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是习近平同志2005年亲自批准,17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持续关注,并多次作出重要批示的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重大文化工程。“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共收录海内外263家文博机构的纸、绢(含帛、绫)、麻等材质的中国绘画藏品12405件(套),借诸多的绘画藏品,我们得以在艺术中观古今流变,在纸绢中探华韵之美。自2021年6月起,“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在全国范围内启动,先后在湖州、四川美术学院、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浙江美术馆、嘉兴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展览,获得社会各界热烈反响和广泛肯定。 正值2022年二十大召开期间,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专题展览,以史为脉、以美为媒,充分展示浩瀚深邃的中华文化精神。
当古画遇上数字化转化,古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又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本期竺涯共语开放日我们将邀请到“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总策展人、浙江大学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王小松老师以及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陈晓皎老师带同学们走近大系!带领大家走近盛世修典,了解这一重大文化工程背后的故事,展望未来数字化转化,欢迎同学们的参与!
“竺涯共语”开放日
“竺涯共语”开放日是竺可桢学院于2020年11月起推出的育人品牌活动。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聚焦国家和社会发展需求与拔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汇聚竺可桢学院特色育人资源,邀请行业领军人才、竺院高水平导师、院友等名师高人与学生开展近距离、多频次的深度交流,以“大先生”为引领,共话生涯成长,激励学生志存高远、追求卓越。
嘉宾介绍
王小松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现任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当代设计艺术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城乡创意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担任教育部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图像数据实验室副主任,人文学部学术委员,信息学部学位委员。兼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
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获得德国柏林艺术大学(UDK)硕士学位及柏林艺术大学造型大师生学位(设计学最高学位)。2002年底作为中国国家人事部人才引进归国,创建浙江大学视觉传达专业。回国20年,致力于推动艺术与科技相结合,探索传统设计学科在当代信息化及元宇宙时代所面临的挑战及其转化路径。
研究方向:一是书籍装帧与版式设计;二是插画、动画、设计;三是展览策划与展示;四是元宇宙视觉体验设计(VR、AR、沉浸式体验等技术在不同场景下的运用)
陈晓皎 百人计划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工学博士,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培养博士,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考古学院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人工智能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数字创意智能技术与装备分中心专家、责任研究员;首届设计工效学学会专委会委员;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专委会委员,可视化与可视分析专委会委员。
针对设计与技术结合的交叉领域—人机交互与信息可视化,通过设计学、复杂网络、工效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等分科知识的理论体系学习,开展大数据人机交互与信息可视化设计方法研究,探索交叉领域的设计学科发展。
研究方向:一是开展人机交互界面、用户体验设计实践,及相关工效学实验认知测评研究;二是探索数字人文视阈下的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可视化研究,侧重于媒体类可视化平台开发。
活动介绍
活动主题:走进“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聊聊策展和数字化转化
活动时间:2022.10.21(周五)19:00-20:30
活动地点:紫金港校区玉湖学生活动中心(尧坤楼)414会议室
活动形式:嘉宾开讲,师生交流互动
报名要求: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观众需核验健康码、行程卡、浙大通行码,持72h核酸证明,佩戴口罩入场
报名方式:扫描文末二维码报名
报名截止时间为10月21日(周五)中午12:00,报名成功后会收到短信提醒与钉钉建群通知
名额有限,心动不如行动!快快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与两位老师面对面交流,进行思维上的碰撞与成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