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混合学习研讨班】把握工程伦理,坚持“守正创新”——记丛杭青教授专题报告

发布者:吴震宇发布时间:2021-04-25浏览次数:1358


2021420日星期二晚,竺可桢学院《混合学习研讨班Ⅱ》跨学科专题讲座第三讲于东二-102顺利进行。本次主讲老师为哲学博士、浙江大学教授、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工程伦理》课程专家组专家丛杭青教授,他为我们带来的是“新时代的工程伦理”专题讲座,从伦理的角度为新时代的工程做出了指导。

 

工程伦理是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发展而诞生的学问,简单释义为在工程中获得辩护的道德价值。面对这一结合现实实践和伦理考量的复杂命题,丛教授深入浅出,着眼于“创新”这一时代热点,通过分析创新的不同层次,逐渐引出他对新时代工程师的要求与期望。

讲座初始,丛教授便抛出问题:“凡是创新都值得鼓励和支持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被带入丛教授营造的思辨氛围中,通过线上学习平台向丛教授提供即时反馈。针对一些同学的独特看法,丛教授进行了提问,鼓励大家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

丛教授随后指出,当今“有问题的创新”依然屡见不鲜。无论是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胚胎,还是同学们提出的核武器等,丛教授从伦理角度一一指出其缺陷,明确了创新的底线。

 

接着,丛教授提出了自主创新、原始创新、颠覆性创新三个层层递进的概念。他向我们着重阐释了自主创新的三个层面:生物自主、理性自主和道德自主。其中最重要的应当是遵循道德自主。从丛教授的讲述中,同学们了解到,人类作为自主主体,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是理性,即人的自主不是纯粹的生物本能驱动的,而是应融入理性要素。放眼于社会环境,自主还受到道德要素的规范,自主创新要符合道德法则才能被社会所接受。

 

在种种创新中,工程师肩负着责无旁贷的伦理义务,故丛教授随即向同学们介绍了“负责任创新”(RI)这一概念。负责任创新指的是一种在研究和创新进程中的途径,通过这种途径,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在研究和创新过程的初期就能参与进来。

 

如果说“负责任创新”是西方应对“有问题的创新”的经验,那么创新的社会治理则是我国所侧重的运作模式。丛教授认为,除了下有法律作底线,上有道德作引领,中间还应有政策和规范作规制,才能形成合理的社会治理体系。

在讲座的最后,丛教授以两个短小精悍的课程思政主题短视频对这次讲座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升华,并强调了“守正创新”这个关键词。“守正创新”来自于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篇重要讲话《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所谓“守正”,就是要遵循道德,正道而行、弘扬正气,不向坏风气低头;所谓“创新”,就是要始终保持“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魄力,始终挺立时代潮头,积极推动改造现实和开创未来。

随后到了师生互动、答疑解惑的环节。在往期混合研讨课讲座中,这一环节总是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发现讲座中不甚透彻或是还可深挖的要点,这一次也不例外。有同学针对“基础理论创新如何负责任”提出了疑问:既然基础理论的收益不会体现于眼下,而是长远的、难以预期的,那么如何评估它是否负责任。丛教授以对创新的目标进行考察作为回答。根据创新目的考察创新的正当性,预测其影响,从而评估“负责任”问题。上个世纪,原子能理论创新促成了原子能核武器,而其发明者又反对运用原子弹。所以,基础理论创新也要对创新目的的正当性进行考察与反思。也有同学则针对“负责任对创新的影响”提出了疑问:在实行负责任创新时让各方利益相关者参与,由此产生的诉求不一致、利益冲突是否会使创新无法凝聚力量、最终失败?丛教授认为,这个问题需要用工程师的职业能力去解决。他强调了交流能力对一个工程师的重要性;工程师需要运用他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能力让各方充分交流,通过不断的妥协达成一致的方向。工程创新总是在解决各方诉求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的。

在这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我们追求的不应只是“新”,更应时刻注意创新时坚守的那条伦理红线。来日竺院学子弄潮于时代之浪时,定将怀揣敬畏伦理的赤子之心,化作股股“守正创新”的清流,投身于新时代的建设和发展中。


文/图 混合2002 李嘉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