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学院动态

【竺院课程】走近情绪的脑机制——《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教学班邀请胡海岚教授开展前沿讨论课

发布者:林威发布时间:2021-04-20浏览次数:795

2021415日,由生命科学研究院王立铭教授担任授课老师的竺可桢学院课程《生命现象的基本原理》,于紫金港西园7B113开展前沿讨论课。此次讨论课邀请了浙江大学求是高等研究院/医学院双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神经科学中心执行主任胡海岚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带来“情绪的脑机制”的主题前沿分享。胡海岚教授致力于研究情绪与社会行为的分子与神经环路机制近年来在情绪的神经编码、抑郁症发生的分子机制、以及社会等级的神经基础等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系统性原创成果。

讲座开始前,王立铭老师胡海岚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氛围轻松的餐叙交流同学对实验室研究情绪的动物模型充满好奇,频频提问,胡老师也耐心解答,时不时传出笑语。

 

胡海岚教授与同学餐叙

中午1245分,讲座正式开始,胡老师将情绪的脑机制相关知识点与研究动态细细讲解据胡老师介绍,情绪的脑机制一直是一个前沿并且有趣的话题,因而也有许多问题等待解开。“曰喜怒曰哀惧爱恶欲七情具”,七情六欲的存在是否是普遍的?在不同的种族、文化和物种中有多保守?情绪的表达又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学习的?在问题探索中,相关理论不断被提出,原有的理论也不断被补充完善,在这里,胡老师介绍了四种感受到外界刺激后个体的生理反应和主观体验如何联系的理论,也引发了同学的思考。

那么,情绪的生物学基础又是怎么样的呢?胡老师带领同学们继续深入,具体介绍了参与恐惧、愤怒、快乐这三种情绪产生的脑区和环路。在这个环节,同学们了解到了更多的实例和实验,也学习了用以研究情绪的脑机制的一些实验方法,获益匪浅。

 


王立铭教授和胡海岚教授授课

为进一步锻炼同学自主学习和接收前沿知识的能力,胡老师在课前给同学布置了文献阅读任务,同学们以小组协作的形式,在充分的阅读和准备之后,于课上进行轮流展示汇报。老师们进行补充与点评。

班级同学文献汇报

通过这次形式丰富的课程,同学们对情绪的脑机制相关内容有了更专业的认识并延伸出更广泛的思考例如,如何建立更类似人类的研究情绪的动物模型?如何更好地解释现实生活中一些行为背后的情绪因素,甚至是生理因素?情绪与生理上的联系是否有助于我们在临床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同学们也在课程的专题式讨论中内化知识理论,输出个人见解,通过学思践悟逐渐理解生命科学的底层逻辑和认知规律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程中进一步强化可迁移学习能力,让生物学思维成为同学们在今后各自专业学习和研究时强大的思想“武器”

 | 陈诗烨生物科学(求是科学班)1801学生

 | 林威